
有人说现代社会的传统小偷失业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大多使用智能手机付款,身上都不带现金了。那小偷为什么不偷手机呢?
因为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身体器官,跟人长在一起了。
的确,智能手机成为很多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醒着的时候,都会不离左右。在外面随时用,回到家里依然触手可及。
白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上班班了,自己也要上幼儿园。无论遇到什么委屈的事,都装在肚子里。心里想着,等到晚上就好了,回到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就开心了。于是,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回家与爸爸妈妈团聚。
可是,孩子看到爸爸在玩儿电脑游戏,目不斜视;妈妈在做家务,等她收拾完后就捧起了手机,目不转睛。咦?说好的亲昵在哪里?想象中的撒娇去哪儿了?于是,孩子乖乖的,懂事地做着自己的事,画自己想涂抹的画儿。画好了,小心翼翼地拿给爸爸妈妈看,只有这个时刻,他们才把眼睛从电子屏幕上拔出来,匆匆扫一眼孩子的作品,说上几句真好看。
沉迷在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的家长,他们陪伴孩子的时候是走神儿的。人在心不在,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育儿状态。
有报道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儿童受伤率明显提高,甚至进急救室的次数也增多了。

细思极恐。除了孩子受伤这种肉眼可见的显性伤害,爸爸妈妈长期的走神儿式陪伴”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
儿童语言与认知发展专家凯西·赫西克说,出色的语言技能的关键,就是儿童与成年人之间互相熟练对话。如果家长因为听电话或查看短信而中断交流时,儿童就没法从对话中进行学习。
一项研究表明,11到14个月大的婴儿,如果经常接触与人互动的、情感回应式的对话,他们的词汇量甚至会比没接触过的两岁大孩子多一倍。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的话使人警醒。
长期受到忽视的孩子,在心中慢慢积聚不满意,一个委屈,两个冷落……
也许忽然有一天,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孩子的情绪爆发了,哭闹的势头有如山洪倾泻,汹涌而来。让莫名其妙的爸爸妈妈呆若木鸡,束手无策。
再或者,孩子安安静静的,看起来被什么箍得紧紧的。爸爸妈妈感到奇怪,孩子什么时候变成这么玻璃心了,遇到一丢丢小事儿就流眼泪。敏感多疑到好像一个儿童版的林黛玉。
如果,你从上面的文字中看见一些熟悉的影子。那么,请你跟我一起往下看。看看怎样做,能够避免走神儿式陪伴”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首先,家长要从思想上重视陪伴孩子
不知者不怪,但是会带来伤害。也许是出于习惯看手机,也许是因为爸爸妈妈也需要有个人的娱乐时间。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走神儿会给孩子被敷衍的感受,孩子会委屈地觉得自己还没有手机和电脑重要。
当爸爸妈妈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就是改变的开端。下定决心,给自己立个规矩,每天要保证几个小时的专心亲子陪伴。先把手机关静音,放在一旁,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等到孩子上床睡觉时,再拿起手机享受个人的娱乐时间。
所谓的时间管理,实际上是人的精力管理。人每天的注意力就那么多,就像手机电池一样,如果消耗在看朋友圈、网购、刷抖音上,就没有能量用在别处了。好好想一想,谁,才是你最重要的人?什么,才是你最重要的事?
然后聚焦于此,All in(全情投入)。如果,自己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注意力,就会被别人收割。你的一个点击,可能就是别人赚取的几毛钱,日积月累,滋养了别人的花园,却枯萎了自家的苗苗。
其次,家长在行动中专注陪伴孩子
在一个教育讲座上,有个家长提问,说自己作为一名家长,既要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又要陪伴孩子,时间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平衡好。这个问题引发在场的很多家长共鸣,纷纷议论起来。
主讲嘉宾接过话筒,一张嘴,全场都安静了。
他说:比尔·盖茨也是亲自接送孩子上学的。陪伴孩子只需要父母用心。”

一、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亲子陪伴的感动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与孩子之间,向来是相互成全的。只要用心,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收获亲子陪伴的感动。
1.穿衣中显真情
有个四岁多的孩子,独立能力很强。
在幼儿园里,午睡后起床,不仅自己穿好衣服,还帮五位小朋友穿衣服。幼儿园老师用不可思议的口吻对孩子的妈妈讲,她是怎么怎么协助老师的。
可是在家里时,孩子却要妈妈帮她穿鞋,孩子的爸爸不许,让孩子自己穿,觉得孩子自己会穿,为什么还让大人给穿呢?
可是孩子的妈妈心甘情愿地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因为她心里懂,孩子是在跟妈妈撒娇,想通过妈妈为她的服务,来印证妈妈对她的爱。
由此看来,帮忙穿衣服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动作,还是父母表达对孩子爱的一种方式。
2.食中含心意
饭做好了,油焖大虾,妈妈招呼老公孩子来吃饭。孩子坐在沙发上,远远地与饭桌保持距离。
妈妈想了想,对孩子说:宝宝,快来吃大虾,这是妈妈特意为你做的,你先尝一小口,快来。”听了这句话,孩子凑过身来,朝着妈妈筷子上剥好的虾,张嘴咬了一小口。接着,吃了一大口,然后还要吃第二只、第三只……
焖好的虾只是盘菜,可是当孩子知道这是妈妈特意为她做的时,这盘菜就变成礼物了。孩子由此感受到妈妈对她特别的爱。
3.住在一起的仪式
亲子陪伴有个重要的环节是哄睡。
幼儿的作息时间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是最科学的。晚上8:30上床,早上7:00起床,孩子睡眠足,无论是对精神还是对长个儿都有好处。
可是家长都知道,想哄孩子上床睡觉,可没那么容易。他们会有各种理由拖延上床时间,喝口水吧,尿个哗哗吧,再画张画吧!总之,想要准点上床,需要家长做出努力。
有个妈妈就为孩子上床睡觉建立小仪式,让孩子养成到点睡觉的习惯。一到晚上8:10就开始预告时间,孩子准备喝牛奶,喝完刷牙漱口,冲个澡。晚上8:30,准时关灯,招呼爸爸配合,大家一起上床。躺在床上给孩子讲几个故事,当孩子安静下来,基本上就睡着了。这时家长再起来,做些自己的事情。
以致后来孩子很适应这种作息时间,一到点就喊:爸爸配合,妈妈配合”。
建立仪式感,让孩子满意,家长也感觉不累。

4.行路中的保护
跟幼小的孩子一同上街,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安全。
防车、防狗、防井盖,让孩子走在马路里侧,这些都是常识了。
跟孩子手拉着手走,家长要注意步速。大人的腿长,步伐大,小孩儿的小腿儿可能倒不过来,跟不上大人的节奏,很容易摔倒。即便大人拉住孩子的手,孩子的膝盖没有磕在地上,瞬间产生的力量也可能抻着胳膊,导致孩子的胳膊脱臼。
二、陪孩子做游戏的幸福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学习知识,练习生活技能,都是通过游戏完成的。”
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他们通常认为,谁爱和他们做游戏,谁就喜欢自己。
很多时候,陪孩子玩儿,并不需要昂贵的玩具。只要父母拿出一颗乐于陪伴的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玩儿起来。
最常见的是陪孩子玩儿躲猫猫的游戏,这基本上是幼儿百玩不厌的游戏方式了。父母表现稍稍夸张些,跟孩子互动起来,保准能够玩儿到嗨。
陪孩子搭积木、做手工和看动画片,也是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常见办法。
即兴发挥,能为你的亲子陪伴留下精彩的瞬间,美好的回忆。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是他不败的秘密。
有一次,有个幼儿不小心把玩具桶打翻了,五颜六色的插片散落一地,孩子看着满地的狼藉发呆。她的妈妈笑笑说:来,宝宝,我们现在进行捡插片比赛,你捡红色的,我捡绿色的,看谁捡得快。”话音未落,孩子就兴高采烈地跟妈妈比拼手速了。这个即兴发挥的游戏让母女俩开心了一半天。
作家席慕蓉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大自然是孩子的天然乐园,也许是一片巴掌大的树叶,也许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也许是地上的几只小蚂蚁,都能成为孩子的好伙伴。
陪孩子去大自然中晒太阳,放松眼睛,伴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追逐着,笑闹着。

三、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老板现在叫你,你会有什么反应?会是眼睛盯着手机屏幕,心不在焉地说一声:等会儿。”还是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径直走到老板的办公室,问问有什么需要。
不出意外的话,我相信你一定懂得尊重的做法。
孩子也是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情感需求。享受有求必应对待的孩子和得不到及时回应的孩子,区别明显,肉眼可见。
家长及时和恰当的回应,能给孩子爱的支撑和满满的安全感。
大人和孩子说话,想要效果好,有个诀窍。
蹲下来,看着他们的眼睛,与孩子在同一高度上对话,让他们感觉大人是平等对待他们的。当孩子得到尊重和满足后,整个人就会放轻松,就能对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了。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爸爸妈妈的专心陪伴,像太阳一样照耀温暖着孩子的心,让孩子在爱的光照中茁壮成长。
孩子,惟你欢颜笑语,伴我漫漫长途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