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宜昌一中的学生开了门校本课程——通过看电影《吮拇指的人》了解青春期自我认同的历程。主人公17岁,每当焦虑不安时,他会吸吮自己的拇指,家人和他自己为戒掉这个坏毛病”想千方设百法,责怪、指套、催眠、药物,无一奏效。影片最后以他接纳自己吸吮拇指的行为,迈向理想大学新征程而结局。下班回家时在电梯间遇到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他一只手推着他的车,另一手放在自己的嘴巴里,很享受很愉悦的样子。奶奶在一边,静静地欣赏着孙子,整个画面特别温馨而美好。奶奶对孩子吸吮手指的无为让我特别感动。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吸吮手指,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吸吮手指感到焦虑,把它当成一种不好的卫生习惯,阻止孩子吸吮,比如给孩子手指上戴指套、在孩子的手指上涂黄连等,甚至在孩子吸吮时打骂孩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会障碍孩子自然生命进程,甚至可能影响智力发展!观察告诉我们,孩子如果在身体上受到束缚,他身体上的畏缩和紧张就会导致他心理上的畏缩。只有身体可以被自由地支配,他才会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他的肢体是柔软的、开放的和接纳的。在身体上有尊严,脊椎才能挺直,胸膛才会昂起,个子才会长高,继而在心理上有尊严,最后在人格上有尊严”①
吸吮手指是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的行为。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行为。那些对人类生命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行为一定会保留在生命中,一代又一代的传下来,成为生命中必然会出现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对生命发展特别特别重要!
一岁半以前,心理学家把这个阶段称为口欲期”,婴幼儿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婴幼儿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吃奶用口;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用口哭叫;愤怒的时候,用口咬母亲的乳头;抓到东西都往嘴里塞……
一、唤醒身体的感觉

婴儿必须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发现身体,让身体醒来,他才能够使用自己的身体。他能用口首先是为了发展和独立口的功能;他使用口来认识的先是他自身,他要认识甚至是唤醒自己的身体,婴儿的手首先被放入嘴中,婴儿发现手原来可以自己”动,手就被感受到了。他通过这样的吸吮来把手解放出来 。接着,手就有了意愿,意愿也开始萌芽。手就这样不断地被支配和使用,用手可以达到目的或者实现一种愿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早期的智力萌芽。另外,婴儿在吸吮自己身体的过程中,伴随全身心的兴奋和欣快,这是个体最终获得成熟的性快感的前奏。
二、促进身体的发展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大脑、手、眼、口唇的配合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在孩子手指进入嘴巴的过程中,大脑和手臂配合,大臂与小臂的配合,配合协调了,孩子的手才能进入嘴巴,所以手臂与大脑的配合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手指要定位在嘴唇这个位置,大脑不停地调试,孩子前庭的定位能力也获得了发展。总的来说,在吸吮手指,甚至是脚趾的过程中,孩子不能轻易地吸吮到嘴巴里,到逐渐完善,孩子很容易地把手、脚放到嘴巴里,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刺激大脑各项功能的发展!
三、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

2岁以后,甚至更大的孩子也会出现吮吸手指,这其实是生命赐予人类的福祉——吸吮手指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孩子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可能会看到爸爸妈妈打架,吵架,冷战,孩子非常地紧张、焦虑、恐慌,他不知道父母的关系会走到哪一个程度。如果父母离婚,会不会自己像一件家具一样被送到哪个地方去。这对孩子来说是天大的灾难,这样的恐惧孩子没有办法排解,TA不可能象成人一样找朋友去说,去购物,去旅行,通过吸吮手指,孩子缓解自己对爸爸妈妈分开的焦虑感;孩子被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比如说刚到幼儿园,孩子出现吃手指的行为,孩子通过吸吮手指调整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在家里,突然换了一个保姆,孩子会焦虑自己与这个保姆的关系会处成什么样,这个保姆会不会对自己好。对与保姆的关系感到紧张,通过吸吮手指缓解自己的紧张感。
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吸吮手指是孩子自己安慰自己,陪伴自己的一种方式。孩子在饥饿时,妈妈的奶不在旁边,没有人看到他饥饿了,孩子通过吸吮手指让自己的饥饿感暂时地获得缓解,从而缓解饥饿带来的不适;成人睡前可能会聊聊天啦,看看书呀,直到睡意袭卷而来,孩子没有办法做这些事情,他可能通过睡前吃一、二十分钟的手指,调整一天的心境,让自己内心安定下来……

知道了吸吮手指这么重要,我想家长朋友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1新生婴儿远离致命蜡烛包
我国民间流传一种包裹新生儿的方法:把宝宝双臂双腿顺直,然后包裹,最后捆成形如蜡烛的小包,并认为可以预防罗圈腿”。罗圈腿一般见于佝偻病及其后遗症,是由于缺少维生素D造成的,跟婴儿包裹没有任何关系。要知道新生儿离开母体后,四肢仍处于外展屈曲的状态,这种包裹方式强行将小儿下肢拉直,妨碍了婴儿四肢的活动。专用的婴儿睡袋来代替包裹,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可以避免对婴儿造成束缚,一定要让四肢处于自然放松的体位,任其自由活动与发展,让孩子吸吮需要得到正常地满足。
2口腔探索时,不要打断孩子,更不能呵斥打骂孩子
孩子初始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先唤醒自己的身体,再用口去认识辨别世界不同的物质,拿到任何东西要放到口里去试一下,是冷的,还是热的,是软的还是硬的。
案例1:幼儿打开一个食物包,吃一口,放下,再开另一包,再吃一口;几盒不同的巧克力,几种不同口味的果冻,吃一口这个,再吃一口那个。
幼儿正在用口腔探索世界时,不要打断孩子,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比如孩子正要吸手的时候,不要把孩子的手拿出来;案例中的父母要允许孩子通过口唇去认识食物,而不要指责孩子浪费,不知道珍惜。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构建自我,这是一个生命系统的价值观,成人可能仅仅把它理解为吃,按计划地吃,并关注节约,这是一个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当成人强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的生命构建和内心的需求就会受损和不断地挣扎”。
案例2:畅畅开始咬东西,见什么咬什么,把玩具咬得噶噶响。有时我真担心。比如他要尝瓜子皮,栗子皮,咬笔帽,我总担心他咽下去造成险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响他的学习过程,只能在旁边担心吊胆地看。但每一次他都会原封不动吐出来。②
3口腔探索期,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刺激材料
0-1.5是婴儿高度把注意力放在开发和使用口上,通过口来认识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岁以后。在幼儿利用口腔向外探索的最敏感时期,如案例中的畅畅,此时家长最好能准备不同材质、不同形态的物品,放在孩子随手可拿到的地方,给他吸吮、撕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只要保持这些物品的清洁度就可以了。
案例3: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回忆起女儿在小学四、五年级时一段难堪岁月。那个英语老师对孩子要求特别苛刻,说话十分刻薄。女儿英语成绩不好,动作也不快,常受老师批评和贬损,有一次,老师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孩子:你们快点写,好点写,不要象xxx那样,写得既慢,又不好看!”那段时期,孩子把手指啃得凸凸的,甚至啃出血,原本活泼的女儿日益内向。朋友当时没有意识到孩子啃手指来源于孩子内在的压力,好在对孩子的学业没有作太高的要求,而且尊重孩子爱画画的兴趣,让孩子在画纸上随心所欲、自由涂抹,陪伴孩子升入初中。初中没有了来自老师的那份压力和焦虑,孩子吸吮手指的习惯不冶而愈,顺利地考入宜昌一中。
4非口欲期,家长要满足孩子吸吮背后的真实需要
有的孩子可能是无聊,没有人陪TA玩,孤单,只有靠吸吮自己的身体安慰自己。家长要多加陪伴,并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兴趣,家庭可给孩子建立一个工作区,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孩子去动手,做创造性的事情,达成他的成就感,满足他内在的高级精神需要,孩子就会减少吃手指的频次;有的孩子沉溺于吃手指,孩子内心可能有他无法排解的巨大焦虑和恐惧。案例3中的女孩攻击性指向自身,变得郁郁寡欢,还靠吸吮手指来缓解压力,如果妈妈当时盯着孩子,逼她改掉吸吮手指的习惯,孩子的境遇会雪上加霜。
注: ①孙瑞雪《完整的成长》P18
②孙瑞雪《捕捉儿童的敏感期》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