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成长微案例|夫妻争吵 女儿叛逆 缘何家不再温暖 跟叛逆期的女儿吵架怎么办

跟叛逆期的女儿吵架怎么办

跟叛逆期的女儿吵架怎么办

引言

对很多父母来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心上宝,想给予他们所有的爱,想让他们健康成长。然而,现实总不尽如人意。生活的压力、夫妻的矛盾、孩子的叛逆,让争吵就如家常便饭一样存在,慢慢消磨掉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让家变得不再温暖。王女士就是身处这样的漩涡的一位妈妈。

王女士告诉J博士,16岁的女儿(茜茜)已经离家出走,在同学家住了一个星期,她着急得整日以泪洗面,想尽一切办法劝女儿回来,可女儿根本不理她。

跟叛逆期的女儿吵架怎么办

曾经幸福的家

因老二的到来变了味

曾经,王女士一家三口的日子虽不富足,但也温馨。几年前,老二来到了这个家庭,一切都慢慢地变了。

王女士因为生老二,身体健康堪忧,没有办法再去工作。老二出生时,就有先天残疾。生活、治疗费,家里的压力全压在了老公肩上,这让他养成了酗酒的习惯。每次喝酒回来,他都会跟王女士大吵大闹,责备她是个废物,生个孩子后身体整垮了,孩子治病还要钱,完全是折磨他。王女士有时会忍,有时心情不好会和老公一通吵,家里整天硝烟弥漫。

爸爸对茜茜的态度也变了。以前女儿犯错了,他还会好好教育,后来女儿做得不对,直接打。有次,茜茜抱怨妈妈做的饭不好吃不想吃,娘俩争执了几句。爸爸扔下手里的饭碗,拿起手边的一个棍子把茜茜打得遍体磷伤。闺蜜看到了她的伤,都说她爸爸简直不把她当人看。同学的话让茜茜对爸爸恨之入骨。

家里发生的一切,都让茜茜变得叛逆,王女士感觉和女儿交流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总与弟弟争宠

对妈妈的埋怨日深

茜茜觉得自己的幸福都停在了弟弟出生前。弟弟出生时有残疾,妈妈对他格外地关注,对她这个曾经的 宝贝女儿 ”却不上心了。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给弟弟吃;总给弟弟买零食,却不给自己买;妈妈会给弟弟辅导功课,却从来不给自己辅导......

渐渐地,茜茜的心里对妈妈积累了很多怨恨: 凭什么弟弟得到的,我都没有。”终于,因为一件小事,茜茜爆发了。那天,家里有 1 0 0 元钱不见了。王女士就问女儿:你有没有拿家里的钱?”茜茜心里很不爽:你凭什么怀疑是我拿的?你怎么不问你的宝贝儿子?”王女士解释:我没有怀疑你,弟弟不是小嘛,就是问问你。”茜茜大声吼妈妈: 弟弟小就不会拿钱,我是老大就拿你的钱,你什么逻辑。你就是个偏心的妈妈。”发泄完,茜茜跑回自己的房间大哭一场。

王女士觉得对不起茜茜,有了老二之后,她确实对老大的关注少了很多,可生活真的有太多无奈了,她也不知道怎么办。

叛逆的女儿

让家庭关系更紧张

茜茜变得越来越叛逆了,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与老师顶嘴、和社会上的混混一起玩......

茜茜的叛逆也让他的爸爸无法接受,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没用。他把所有的怨气都撒了王女士这里,抱怨她不上班还带不好孩子。王女士也委屈,彼此的争吵骂战又开始了。

越是这样,茜茜就越不想回家。那天,王女士接到班主任电话,说她女儿早恋了,让她和孩子好好沟通,以学习为重。可茜茜根本不想和妈妈沟通这件事: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你少操点心,管好你儿子就好了。”这句话刺激了王女士,她感觉太委屈了,打了女儿一巴掌,这是她第一次打女儿。茜茜捂着脸,恶狠狠地朝妈妈说了一句话你会后悔的”,然后就冲出了家门。

孩子离家出走,王女士也没有办法劝回女儿,夫妻关系一团糟,这样的生活到底怎么办呢?

专家建议

父母换位思考

创造融洽的环境

从故事中可以看到,茜茜的叛逆更多的是源于家庭 :父亲的暴躁、妈妈的偏心、父母的争吵等都让青春期的茜茜感觉不被人关爱、没有安全感。所以,想改变茜茜的状态,父母需要做出改变。

爸爸要通情达理。爸爸有压力可以理解,但这不是酗酒的理由。最好少喝酒或戒酒,这样更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至于失态。不要再打骂女儿,你是父亲,不是暴徒。如果确实觉得太累了,可以把生活的艰辛多和家人讲讲,让他们理解你的不易,更能换位体谅你。停止和妻子的争吵,夫妻二人要学会沟通,遇事不急躁,着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妈妈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妈妈都要站在女儿的角度换位思考,以便能了解女儿的内心。茜茜认为妈妈不关心自己,妈妈应该站在她的角度,理解这种想法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主观认为女儿不懂事。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老大也不例外。同时,引导儿女互相关心,给孩子灌输一种理念:我们是一家人,彼此之间互相关心家庭才会幸福。”告诉女儿:作为家里的老大,在妈妈忙碌的时候,你需要照顾好弟弟,为妈妈分担点责任。”培养女儿对家的责任感,告诉儿子:我们每个人都爱你,尤其是你姐姐、陪你玩耍、照顾你,所以当你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要及时与姐组分享。”女儿有不满时,请妈妈不要责骂她,而是听听孩子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如果自己有做得不妥之处,要向孩子道款;如果孩子的想法确有偏激,也不要横加指责。请先稳定孩子的情绪,然后平心静气地与孩子交流,给予她应有的尊重。

作为父母,你们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温馨的环境,只有好的家庭才能滋养出健康的孩子。

朵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end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867-868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