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娇生惯养几时休?

作者:赵锁仙

一日,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十分好奇地问阿姨,是新做的饭好吃还是剩饭好吃?阿姨好奇怪,这不是一个十多岁孩子该问的问题呀?阿姨告诉孩子:当然是新做的饭好吃。

这位小姑娘登时噘起了小嘴巴,对阿姨表示出极大的不信任。她说:"那为什么我们家的剩饭从来都是妈妈吃,根本不让她沾边啊"。阿姨苦笑了一声,让孩子回家后尝一尝剩饭剩菜的味道。

几天后,小姑娘再次见到阿姨时说:阿姨,你说得对,剩饭难吃死了,青菜成了烂泥,剩面成了浆糊,剩馒头啃也啃不动,还有股馊味,旧稀饭寡汤淡水咽不下去……”小姑娘坚决地说,以后我再也不吃剩饭了。

这位阿姨刚想借机教育孩子几句,想不到孩子居然漫不经心地说,剩饭还归妈妈吃掉吧!

阿姨听毕,好一阵心酸难过。心里话:这样长大的孩子,如何能爱别人,爱祖国,会有责任心?那位妈妈只知道疼孩子爱孩子,却失却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一位老外在天安门前看到中国祖孙两代人,老者穿得单薄陈旧,幼者穿得时髦漂亮,老外不无担心二十年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而年轻的中国父母们却悠哉悠哉浑然不觉。今天的"小皇帝"、"小太阳"的消费大大超前,远远高于父母,他们衣食从优,却有些幸福的苍白,丰富的贫困。

学过《半夜鸡叫》一课后的几个小学生慕名拜访高玉宝爷爷,他们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发人深省:

孩子们问:高爷爷,地主‘半夜鸡叫’,你们为什么不看钟呢?”

高爷爷回答:地主连天亮都等不得,还会给我们买钟吗?”

孩子们又问:地主不给你们买钟,你们不会自己买吗?"

高爷爷说:"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买钟?"

孩子们太疑惑了,理直气壮地反问:"没有饭吃,不会吃饼干吗?"

高玉宝爷爷非常心痛,他答不出来了,连糠和菜都填不饱肚子的长工,能有饼干吃?这就是今天的孩子们的思维。

不禁想起历史上曾有一个晋惠帝,当大臣向他启奏说灾民们没有粮吃时,这位从小生活在深宫内院的娃娃皇帝脱口而出:"没有粮吃,为什么不吃肉?"

历史走过了多少年多少代,"没有饭吃"这样一个生存立命的大问题,在孩子们眼里,和当年的晋惠帝眼里几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一桩,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啊?

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一跃而为世界经济强国,他们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有意识地为孩子们创造艰苦的生活环境,经常给孩子们灌输忧患意识。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阳光幼儿院,这里的孩子们春夏秋冬都不让穿长衣长裤,即使是数九寒冬,孩子们也只穿一条短裤一件背心,在冰天雪地里跑步,没有一个孩子叫苦怕冷。

十四岁以下的女中小学生一律不准穿高跟鞋,怕孩子从小养成奢侈的生活习惯。

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组成一个夏令营队登山,日本孩子们已经欢快地登上山顶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啦,而中国孩子们连山也爬不上去,围坐在半山腰上抱着营旗呜呜呜地哭呢!日本领队不无得意地说:你们的下一代不是我们下一代的对手。

中央十台《知心家庭》栏目曾经办过一期节目——《娇生不惯养》,精彩极了。那位嘉宾母亲很明智,她知道女儿在自己身边只有十多年时间,更长的路要女儿去独立面对,她对女儿的三条教育原则是;娇生不能惯养;自作必须自受;独立必须自主。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什么事都让孩子自己做:两岁吃饭,三岁扫地,四岁洗头,再大一些自己洗涮,自己缝补,孩子吃了不少苦,以至长大后的女儿特别能吃苦,乐观向上,融入群体的能力特强。

十六岁只身一人到美国求学,很快就适应了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切应付自如,妈妈很放心。

对于孩子的缺点与不足,让她自己尝苦头,而不是用语言去要求她。孩子一向丢三落四,一次参加演出比赛,妈妈明明看见孩子没有带比赛需要的磁带,却不提醒,等孩子到比赛快要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打电话回家求妈妈把磁带送过去,妈妈坚决不帮忙,让她自己吃苦头,孩子记下了,从此改正了。

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每天的作业总是自己签字,一直到高三,孩子觉得妈妈信任自己,而这份信任是不可辜负的,所以一直很努力。

这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家长朋友们应当有所借鉴。

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容易养成他们懒惰的习惯;美味佳肴,舒适住宅,可能养成孩子的骄奢;有求必应,供过于求,可以助长孩子的贪婪之心……一些家长替孩子值日,替孩子洗衣服,以致孩子劳动观念淡薄,吃不了苦,受不了罪,经受不起挫折,承受不了坎坷,稍不如意,动辄出走、轻生,孩子是被家长的溺爱毁掉的。

杭州一个女孩考上云南大学,仅一个星期因为不适应环境而退学,家长居然欣然同意。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孩子因为料理不了自己的生活而雇佣了一个保姆。闻之心痛!

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们如何面对苦难人生?娇生惯养长大起来的一代如何承挑得起二十一世纪中国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我们的明天,每一个明智的家长同志都应该反省一下,教育子女有什么失策之处?三思而后行!

娇生惯养几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