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对于正在发育初期的宝宝,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各种调皮、捣蛋的事情时有发生,此时,想要给宝宝设立规矩怕是难上加难,因此,一些家长便会放任宝宝不管。殊不知,随着宝宝的长大,生活中各种危险也接踵而至,适当规矩的设立则有助于保护宝宝的健康成长。

一提起规矩,大部分家长停留在打宝宝屁股,让宝宝罚站等行为,这些并不是规矩,只是行为上的惩罚;规矩的出现是为了教宝宝,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事物。但是,规矩并不都是统一的,不同的宝宝,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以及身体发育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规矩的设立也因人而异。
家长给宝宝设立规矩,总的原则是合理期望,即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情,只关注宝宝自身的成长发育,而不与其他宝宝进行比较。比如,有的宝宝两岁就知道马桶怎么使用,并且不会在里边玩水,但是,这对于自己的宝宝未必适用。

一些家长总容易被宝宝的一方面所影响,进而对宝宝的全部做出一个错误的判断。比如,宝宝能够快速学会说话,理解的词语也比同龄的宝宝多,在人群面前总是能说会道,但是,很可能宝宝的自控能力与耐心就会相对差一些。而一些宝宝虽然平时在家中不太爱说话,总是一言不发,或许宝宝更喜欢人多的场合,他的社交能力会好一些。
因此,家长在给宝宝设立规矩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宝宝的身心发育状况,做到合理期望。当宝宝玩耍累了、或者是困了的时候,家长让宝宝做一些事情,或许宝宝就不愿意了;如果宝宝一直在睡觉,刚醒家长又哄起睡觉,同样也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究竟如何给宝宝设立"规矩"呢?
1、多运用肯定话语
当家长要引导宝宝做一件事情时,尽量减少"不"字的使用,比如"不能随地大小便""不能到处乱跑"等,长时间下去,宝宝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家长应该多用积极肯定的话语,例如告诉宝宝"大小便要去厕所""这块地方用来玩耍"等等,宝宝会更乐意接受。
2、家长参与其中
如果家长只是在旁边引导,教育宝宝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宝宝可能会难以理解,因此家长就要参与其中,近距离与宝宝接触,亲身示范教育宝宝。比如,宝宝随意将玩具扔在地上,家长可以边捡起玩具放在收纳盒里,边告诉宝宝这样的做法才是对的。

3、及时纠正错误
宝宝在学习规矩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在所难免,而此时家长不要急着去批评宝宝,而应该告诉宝宝错在哪里,并教给宝宝改正错误的正确做法。比如,当宝宝不想吃饭而将饭洒落一地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粮食来之不易,或者让宝宝体验种庄稼的辛苦,并与宝宝一同将地上的饭菜打扫干净。
4、特定规矩要明确
有时候家长给宝宝设立的规矩太多,宝宝可能一时间记不下来,太多的规矩很容易让宝宝不知所措,所以家长可以重点定出几条必行的规矩,鼓励宝宝坚持执行。比如,宝宝不想吃饭、不能随便洒在地上,坐车必须系好安全带,早上起床与晚上睡觉前必须刷牙,不能随便触碰家中的充电接口等等,尽量将规矩简化,太繁琐宝宝也难以理解。

5、抓住规矩主次点
家长给宝宝设立规矩并不是想到哪里就设到哪里,而是根据宝宝的情况来定,哪些对宝宝是重要的,哪些对宝宝不是重要的,哪些需要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得到及时改善,家长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突出重点,而又忽视次要规矩的设立,平衡主要规矩与次要规矩之间的关系。

不管设立怎样的规矩,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宝宝最好的引导,父母是宝宝最好的老师。当宝宝犯错时,家长能够冷静地进行处理,对宝宝来说,无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宝宝,宝宝开始向家长学习。而那些动不动就打宝宝屁股、罚站的行为,或者对宝宝大吵大闹,只会让事情恶化,使宝宝跟着家长学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做好给宝宝设立规矩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