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说“我不”的时候,是叛逆敏感期到了,家长的反应很重要

文丨嘻哈妈妈

孩子说我不”的时候,是叛逆敏感期到了,家长的反应很重要

小涵妈妈最近很苦恼,四岁的小涵每天在家里就像造反一样,把家里的东西全部扔得乱起八糟。妈妈一说他,他就躲在一边偷偷笑,对于妈妈的命令他也总是对着干。

小涵妈妈说:明明前一段时间还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小男孩,好像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专门与大人作对的小魔王。”

很多妈妈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

你说动,他偏要往西;

你说不可以,他偏偏要去做;

你让他去做的事情,他就是不愿愿意;

不管你说什么,他总是说我不”。

如果你的孩子恰好是这样,那他多半是到了叛逆敏感期。很多妈妈一发现孩子不受管控,总是反抗自己之后,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是采取暴力行为强行制止。其实,这样的处理方法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更加逆反的行文。正确的认识叛逆期,能够帮助家长更加冷静地应对孩子的叛逆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叛逆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三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就出现在孩子3-6岁,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断成型,孩子通过家长们定义的叛逆”行为来表现自己。

叛逆其实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标志。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对父母说出不”的时候,恭喜他终于成为了一个有自己思想意识的人吧!

叛逆期

几个误区家长要避免

1、贴标签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开始叛逆之后,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实际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代表着他的某种诉求。

我们不能做专制的制裁者,应该学会去看到孩子行为的本质,试着理解孩子,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

制裁者

2、强制打压

为了图省事,也有很多家长会采取简单明了的禁止手势。口头禁止不行的时候,部分家长甚至会采取暴力行为,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

其实这种方式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孩子内心的需求没被看到,孩子没有被满足,他的叛逆不过是暂时被压制而已。

敏感期

3、歧视、轻视孩子

相比于直观能够看到的行为暴力,歧视、轻视的语言暴力对孩子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摧毁作用。很多家长学过一些育儿知识,知道暴力行为、大吼大叫对孩子的教育起不到作用,于是走向了另一个误区——打击和轻视教育。

又来了,就你这套把戏,能唬得了谁?”

你长本事了啊?翅膀硬了要上天是吧?”

就你这样,还能折腾个什么出来?”

这些小看孩子的话,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的,孩子慢慢地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暴力行为

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

1、​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意识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带着一个使命,脱离母体,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当我们开始觉得孩子的行为叛逆”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是不是我在限制孩子成长?是不是我没有做好接受孩子从我身边离开?

孩子总有一天会自己为自己做决定,当父母的更要学会怎样从孩子的生命中一步步得体地退出。

敏感期

2、带着孩子给自己制定规则

重要的事情必须有规矩,孩子虽然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开始对自主权向往。但是很孩子的判断是非能力尚不完善,很多事情需要父母把关,制定规则。

如何制定一个孩子愿意遵守的规则?这个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参与度,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在与父母讨论的过程中制定出来的规则,他们往往更愿意去遵守。

当然制定规则的过程不能全部由着孩子的性子,我们给孩子的选择权是有限的选择。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提前想出几个点子,然后让孩子在这里面选一个。

比如说,当我们给孩子制定每天看绘本的计划。我们可以给孩子两个选择:第一,睡觉之前半小时看绘本,第二每天早上提前起床看10分钟绘本。这样把控权里在我们手里,但是孩子拥有了选择权,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平等对待了,因此更容易执行规则。

暴力行为

3、倾听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

叛逆期的孩子会有很多不符合父母预期的行为,那些行为往往会轻易地激怒父母,让父母瞬间情绪失控。

如果我们知道孩子并不是真的在挑战我们的权威,而是他们内心有某种需求。当他们的需求被满足以后,那些失控的行为就能轻易化解。

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有更多的耐心,去发现那些行为背后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比如说,在二胎家庭中,老大总是会去欺负老二,父母越是制止,他们越是过分。其实,这个时候老大需要的往往是父母的关注,可惜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的错误行为,而被行为激怒之后根本无暇去推测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这样一来,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如果父母能够在老大欺负老二的时候,首先关注老大的感受,帮助他接纳自己的情绪,给他一个坚定地拥抱,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这一次危机就能很快化解。

自我意识

当孩子进入叛逆敏感期的时候,对父母来说试一次不小的挑战。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地学习育儿知识,让自己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跳出来,尝试接受不同的育儿方法,寻找最适合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办法。

我是嘻哈妈妈,一个80后二胎宝妈,立志做学习型妈妈,给孩子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