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最愚蠢的教育方式,莫过于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小亮出生后,爸爸一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等他半岁以后,妈妈把他留给爷爷奶奶,也出去打工了。

爷爷奶奶疼爱孙子,小亮自小缺乏管教,不知道从何时起,学会了偷拿家里的钱。刚开始一块、两块,后来五块、十块的,最多的一次拿过一百的。爷爷奶奶骂过,但终归也是拿他没办法。

7岁后,父母把小亮带到市里上学,小亮偷拿钱的行为暴露,爸爸一向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盛怒之下,把他吊起来暴打了一顿。

老实了一段时间后,小亮还是忍不住,又开始偷拿。爸爸发现了就打得更重。打过后又偷拿。于是再打。最后,小亮被打得离家出走,还不到10岁的孩子,学校彻底不再去,在社会上跟着一帮小混混,成了不良少年。

这个孩子真的很令人惋惜!在孩子需要立规矩时父母不在身边,等到回到父母身边接受管教时,心里已经产生抗拒,直到忍受不了父亲的暴力,最终又从父母身边逃离,就这样一步步沦为不良少年。

所以,要在合适的年纪给孩子立规矩,如果错过了立规矩的最佳日期,孩子就会很难受教;如果此时采取的不是合适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最终一步步让人生走向悲剧。

最愚蠢的教育方式,莫过于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1

公安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老师讲过:

在0~3岁时,宠着养,有恩于他;在3~6岁时,立规矩,立威于他。

因为父母在0~3岁时无条件的爱,才会产生母亲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力,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资本。

有了心理资本,也就有了管教孩子的前提与条件。

心理资本,对于掌控者一方来讲,相当于在物质世界挣到了足够的钱,拿着这笔钱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店、旅游、或者自己当老板做生意;而对于被掌控者来讲,就相当于进了一家饭店,吃完饭后却发现忘带了钱包,虽然店主大度让走了,但内心总是感觉亏欠着对方的。

孩子如果在0~3岁由父母抚养,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无论是哪种性格,他的内心都会始终有一个空间,是为父母保留的,这就是父母的心理资本。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到我七周岁的时候,责打太监已成家常便饭,我的冷酷无情、惯发威风的性格已经形成,劝也劝不过来了。

有一次我玩救火用的唧筒,喷水取乐。正玩着,前面走过来了一个年老的太监,我又起了恶作剧的念头,把龙头冲着他喷去。这老太监蹲在那里不敢跑开,竟给冷水激死过去。后来经过一阵抢救,才把他救活过来。

在人们的多方逢迎和百般依顺的情形下,养成了我的以虐待别人来取乐的恶习 。师傅们谏劝过我,给我讲过仁恕之道,但是承认我的权威,给我这种权威教育的也正是他们。不管他们用了多少历史上的英主圣君的故事来教育我,说来说去我还是个与凡人殊”的皇帝。所以他们的劝导并没有多大效力。

在宫中惟一能阻止我恶作剧行为的,是我的乳母王焦氏。她就是我在西太后面前哭喊着找的那位嬷嬷。她一个字不识,不会讲什么仁恕之道”和历史上的英主圣君故事,但当她劝我的时候,我却觉得她的话是不好违拗的。

这位王焦氏的话在溥仪看来不好违拗”,就是因为他在心理上依恋她。

从乳儿期开始,他每天是在她的怀里吃奶,闻的是她的味道,看的是她的笑脸,听的是她的声音,在情感发展期的链接,都是与她建立起来的。

这种因为心理上的依恋而产生的控制力,就是心理资本。

2

那么,如何利用心理资本给孩子立规矩呢?

前提是家长自己要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清楚规矩的界限在哪里。

教育孩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比如在辽阔的草原上围上一圈结实的栅栏,小羊在栅栏里吃草、撒欢,无忧无虑地嬉戏,这时主人不用过多地去干涉,以便充分展现小羊们活泼可爱的天性;

而一旦有小羊不安分想要越过栅栏,就会要么走失,要么被狼叼了去,此时主人的鞭子就要及时抽上去,目的是为了让小羊安全地呆在栅栏里。

如果在栅栏内随意干涉孩子,就会造成过度地干预;如果孩子跑出栅栏了还没有去制止,那么孩子转眼间就可能造成后,要么伤害他人,要么被他人伤害。

所以,栅栏所在的界限,意义就非常重大。

李玫瑾教授讲过,3岁以前宠着养,到了3岁以后,就需要对孩子立规矩,3~6岁,是立规矩最合适的时期。具体可以从以入几个方面入手:

一,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温柔而坚定地拒绝。

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不打、不骂、不走开、也不讲道理,做到温柔地坚持。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闹是没用的,但妈妈还是爱自己的。

妞妞自出生以后就被富养”,予取予求地长到了现在,过了三岁生日后,妈妈知道该给孩子立规矩、说不”了。

这天妞妞和妈妈逛商场时,买了她喜欢的一个芭比娃娃,走到另一个柜台,又看到另一款芭比娃娃,还想要,妈妈没有答应,这下可把小公主给惹恼了!哭得简直惊天动地。妈妈把她带回家,路上还是一路哭闹。

到家后,妈妈带妞妞进了卧室,自己又搬了把小凳子,把门关上,不打、不骂、不再讲道理,也不走开,就看着妞妞,任由她撒泼般躺在地板上哭闹,甚至小脑袋碰到墙壁上了也不搭理。

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肯定不能动手打她;骂人更是使不得,家长现在能骂,孩子以后就会跟着学骂;不再讲道理,是因为这时她哭得正起劲,讲什么道理都是白搭;不走开,是因为孩子就是闹给家长看的;脑袋磕住了她自己会知道疼,下次她就会自己注意。

妞妞哭了一会儿,感觉有些累了,偷瞄了妈妈一眼,看她正拿本书在看,又继续哭闹,直到最后没什么哭声了,妈妈这时端过来一盆温水,拿把毛巾给她擦把脸,妞妞感觉到妈妈久违的关心,以为妈妈让步了。

这时妈妈平和地告诉她一句:还哭不哭,如果想哭了可以再接着哭”

妞妞听了一阵失望,又接着大哭起来,直到最终筋疲力尽,妈妈又给她擦把脸,喂她喝些水,孩子就累得睡过去了。

醒来后,孩子没有再哭,从那以后,再进商场,妈妈说不能买的东西,她再也不要了,因为她清楚再闹也没用。

二、面对不良习惯时,要舍得让孩子吃一吃苦头。

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时,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前因后果,吃到苦头。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孩子体会到,难受在孩子身,但疼在父母心。

皓皓两岁以后,妈妈上班了,就由奶奶照顾。奶奶对这孙子疼爱得很,什么都随着孩子性子,养成了不好好吃饭、爱吃零食的坏毛病。

妈妈本想着孩子三岁送幼儿园后能改正过来,谁知他白天呆一天能忍着不怎么吃饭,就等着放学回家可劲吃零食。眼瞅着别的孩子到四、五岁了个头都是蹭蹭地往上长,可自己这孩子胳膊腿儿都细得跟麻杆似的。

妈妈知道再这样下去孩子身体就毁了,于是把家里所有的零食都处理了,可是几天后发现儿子吃饭胃口还是不行,后来才知道是奶奶心疼孙子,竟然偷偷给他买零食吃。

这下皓皓妈气坏了,很严肃地和奶奶进行了沟通,奶奶其实心里也清楚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也就下决心好好配合儿媳妇。

这样皓皓白天在幼儿园不好好吃饭,晚上回到家也吃不到想吃的零食,肚子里饿的滋味可真的是不好受,过了一天就熬不住了,看到饭菜竟然开始觉得香了,从那以后幼儿园老师就反馈说皓皓胃口明显开了,饭量比以前大了许多。

三、在建立安全防范意识时,不要保护过度。

在教给孩子安全防范事项以及遵守规则时,可以带孩子看一些高空坠落或者车辆事故等相关的视频图画,告诉孩子,如果他出了意外,最伤心的就是父母,目的在于让孩子生出恐惧感,从而主动远离危险。

小宝这孩子自小就比较皮实,平时磕着碰着了也很少看他哭,到了五岁以后,就更是调皮顽劣,在家里一会没注意就会爬到窗台上扒着往外看,妈妈天天提心吊胆的还是管不了他,被折腾得明显精力不济。

爸爸这天从手机上搜到一些高空坠落的视频,给小宝看了,里面那些人从高处掉下来后被摔得很惨,小宝看完后就少见得安静了。

晚上睡觉前,他问妈妈,自己如果从窗户上掉下去,是不是也会被摔死?妈妈听了难过地说是,并且告诉他如果他出事了,爸爸妈妈都会伤心难过死的。

小宝听了开始害怕,告诉妈妈,他不想死,他想和妈妈在一起。从那以后,这孩子就自觉地不再扒窗户,其他危险的事,妈妈一说,他也就不再去做了。

需要提出的是,有些父母会担心造成心理阴影,不敢随便给孩子看一些危险的内容。但实际上,只有让孩子产生对危险、丑恶的恐惧与排斥,他才会从内心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远离。

孝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懂事的孩子,因为清楚危墙坍塌后自己的后果,知道父母的伤心悲痛,所以才会提前让自己远离危险的境地。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孩子明因识果、遵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懂规矩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才能做到进退有度,游刃有余。

作者简介:

两个孩子的妈妈,敬畏文字的力量,希望以文字照亮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