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家收拾屋子,无意间发现多年以前上学时的照片。当时,勾起了我多年的回忆,怀念上学时期的美好时光。记得毕业以后班里搞过几次聚会,但我因没时间错过了,后来翻看同学发的照片,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
在我们的毕业照里和他们聚会的照片里,有几个同学我仿佛都记不起了,如果是走在路上我肯定认不出,在学校里时这些同学的共同特点是:不爱说话,极少参加集体活动,很多时间都是一个旁观者,并不会参与进来。
由此可以看出,在集体中参与性比较差的同学,留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没有突出特点,很容易被人淡忘,在成功的路上也会走得比较曲折。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融入集体,这对于孩子的责任感,集体感,规则感的树立都有很大的帮助。由于个体的差异,情况的各不相同,要鼓励孩子融入集体中,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可以从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入手。
在天天小的时候,我经常会在晚饭后带他下楼玩。有一次有两个年龄和天天差不多的小孩,也在小区楼下玩,他们并不认识,我们也在鼓励着他们一起玩游戏,可是他们还是自己玩自己的,对对方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一个孩子还会大声的说:你走开,让开,还用手推开天天和另外一个小朋友。
当时我们很意外,本来天真无邪的孩子之间应该很多好的沟通啊,为什么看着他们完全没有交集的想法,后来家长也努力着让他们一起玩,可是孩子们对集体的生活很排斥。

后来我通过与他们交流得知,这两孩子和天天一样,在家时都是天真活泼,玩起来仿佛不会停歇一样,可是一旦到了与生人接触或者处于集体中时,就会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排斥别的小朋友。
这说明孩子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使得孩子对于集体的生活不适应,从而产生排斥。对于孩子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这件事,也让我们很头疼。

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发展离不开集体,具备良好的集体意识,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对于集体活动对孩子的好处,家长基本都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但是对于如何鼓励孩子融入集体的问题上,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不妨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为孩子提供接触集体的机会。孩子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自然对集体缺乏了解。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与集体接触的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带领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增强孩子对于集体的认识和了解。
比如,可以经常邀请亲朋好友带孩子来家里做客。带孩子去广场,参与幼儿广场舞的训练表演,鼓励孩子参加地方电视台有组织的表演比赛,带孩子出去旅游等等。
见得多,自然就丰富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经历得多,自然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孩子慢慢地适应集体活动,逐渐提高参与热情,会自觉融入集体。

我们在给孩子创建合适的环境后,在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在家庭的聚会中,让孩子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可以表演自己的擅长,要有目的地予以引导。
比如,擅长的唱歌、跳舞、说儿歌、画画、折纸、捏橡皮泥等等,同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鼓励的掌声。他人的认可更能树立孩子融入集体的信心,在擅长的活动中,孩子会积极地发挥主动性。
有时候孩子在集体中,对于某些任务完成得会不太理想,而挫折又是在生活中必然要面对的,这时,鼓励显得非常重要。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会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孩子更喜欢主动参与到集体中。

鼓励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单单靠家庭的努力还是不够的,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处于集体之中,更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针对不同的孩子,分析原因,采取对策。
对于鼓励孩子融入集体”这一问题,我之前特意去幼儿园进行过了解,对于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孩子,老师通过引导,很好的解决了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的问题。
幼儿园有个孩子叫嘟嘟,她在小二班上课,父母在外地,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对于隔代人总是溺爱,事情无论巨细,甚至吃饭还要奶奶喂。嘟嘟已经上幼儿园好久了,但自己什么也不会,对幼儿园一点兴趣也没有,只有周末才是她最快乐的时候。
嘟嘟属于独立性较差的孩子。她不喜欢和他人相处,不知道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做好。

由于自己的独立性很差,当和其他小朋友有了比较后,就显出了差距,进而产生了自卑感,对交往产生厌恶心理。针对这种情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嘟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
比如老师要及时和嘟嘟的家长进行沟通。嘟嘟的爷爷奶奶虽然对嘟嘟溺爱,但还是很明白事理,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只是不知道怎么样操作才好。
为此,孩子在家的时候,尽量让她自己锻炼洗手洗脸。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多多练习自己穿衣服,在玩完玩具以后,让嘟嘟自己收拾玩具、叠衣服等等,在每次孩子取得进步后给予一定的夸奖和奖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孩子在成功中体会到喜悦感,会越来越自信,逐渐消除群体生活中的自卑感,更好融人集体之中。

还有一个孩子叫涵涵。她总是很沉默,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喜欢自己躲在角落里,在各种活动中总是积极性极差。大家都跳舞的时候,涵涵会站在最后面,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和她发生一点冲撞,涵涵就会哭起来没完。
涵涵属于胆小的孩子,总是怯于表现自己,总是想逃避。这类孩子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注,用心去呵护。
对于胆小的涵涵,多鼓励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之后,老师采取了爱心引导法,经常会抱抱她,和她很亲密,这让涵涵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此外,还可以经常用放大镜去看她的优点。
比如当涵涵能够把老师分发的食物都吃光后,老师会及时在小朋友面前予以表扬,并让小朋友向涵涵学习。在老师的努力下,涵涵慢慢树立起信心,也敢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了。虽然有时候还是有点羞怯,但是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

第三个孩子脾气比较大,攻击性比较强。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父亲一起生活。东东的父亲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内疚感,对孩子宠爱有加。东东在家里说一不二,当然他把这种性格也带到了幼儿园。
他喜欢的玩具一定要拿到手,如果有小朋友和他争抢,东东就会动手打其他小朋友,东东吃饭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如果有小朋友占了他的地方,他会推翻那个小朋友的椅子。
对于老师的管束,东东根本就听不进去,抵触情绪很强。其他小朋友都不爱和他玩,他也从心理上抗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俨然是一个孤独的小霸王。对于东东这种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可以从培养他的责任感入手。

孩子喜欢角色扮演,不妨让一些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多帮助老师负责一些简单的事情,于是老师让东东做老师的助手,帮助老师给小朋友排队。
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扮演鸡妈妈”保护小鸡”,帮助老师一起分发本子等等。利用角色引导,培养东东的责任感,树立规则意识。
通过老师一段时间有意识的鼓励引导,东东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对于老师布置的一些任务,能够及时准确地完成,在为小朋友服务的过程中,和小朋友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效果较为明显。

我们作为父母的,平时在选择朋友时,肯定喜欢和比较自信、阳光、主动、热情、有礼貌、尊重他人、不是那么自我的人交朋友。孩子同样也喜欢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如果我们在幼儿园这个阶段,没有教会孩子养成融入集体的习惯,等孩子上小学、中学可能会无法很好的融入同学之中,从而让孩子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和挫败感。
平时孩子在家中总会有一种优越感,而到了集体中就会变成普通的一员,所以孩子要经过环境的过渡。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完成心理的过渡,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回避、排斥等状况,要及时发现、及时引导,为孩子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