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子女这方面,我国自古代就流传着许多故事,以及一些名言谚语。比如人们最熟悉的孟母三迁”。而出自增广贤文里的这一句话,可能很少有人听过,那就是惜钱莫教子、护短莫从师”。古人以其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总结告诉我们:教育子女就要舍得花钱,向别人学习就要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
我们来分析一下,对于这句话,现在人们是怎么做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很多家庭已经脱离了解决温饱的生活状态了,对于子女教育这件事,也越来越舍得花钱。即使条件不太富裕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那也是一点也不含糊。
可怜天下父母心,实际情况是,父母花费大量的资金给孩子报辅导班,恨不能每一门科目都进辅导班,认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此外,在教育配套的如文具、书籍等等方面,也舍得下血本,可以说,只要是为了孩子好,现在的父母把保障教育的投入放到了第一位。
然而仅仅做到这样就是不惜钱”了吗?就算是教子了吗?当然不是。
舍得投入只是一方面,但不仅仅是投入这么简单。在每个家庭都如此的今天,即便为孩子投入再多,也只能让孩子认为这是每个父母应该做到的基本条件,跟自己努力与否没有关系,而失去了投入的真正意义。
其实,创造这些教育的物质条件是有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创造这些条件的同时,也不能忘了精神条件的补充。只有物质和精神同时满足,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呢?父母们不妨再为孩子准备这三样。
1、多些时间
大多数家庭中,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为了满足孩子学习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往往永远处在忙碌之中。每天早出晚归带来的结果就是跟孩子的陪伴越来越少。虽然给孩子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要什么买什么,但是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因为孩子正处于茁壮成长的时期,对于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懵懵懂懂,而父母的陪伴正是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培养丰富精神的必要条件。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会更容易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对待学习,也会避免错误的方法,少走弯路。
有些父母会说这个问题很难选择,选择了赚钱就缺少了陪伴,选择了陪伴,就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问题仅仅在于此吗?其实,陪伴可以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而来。想一想,是不是很多父母回到家并不是与孩子交流,而是躺到一边休息或者刷手机,而浪费了宝贵的交流时间。
回家的时候多问候,用心交流,多花时间仅此而已。
2、多些历练
太多的父母总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从孩子出生甚至到谈婚论嫁,都一直害怕孩子在平时受委屈,所以很多事都亲力亲为,为孩子做主。
要知道,孩子就像一只雄鹰,总有自己展翅翱翔的一天,父母不可能永远保护着他们。适当地让孩子在受到一点挫折的时候,学着自己去抚平,自己去解决困难。这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父母不可以轻易地剥夺这样的成长机会。
常常看到有很多孩子因为经不起挫折,早早地接受失败或者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这与父母给与他们的历练机会太少有关。我们常说的挫折教育就是如此。
未来一辈子很长,如果想让孩子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首先得让他有正视挫折的心态。
真正的抗挫力能让孩子在宽容、有爱的家庭环境中,面对错误时有承认犯错的勇气,遇到困难时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解决能力。
今天推荐一套原创双语绘本——《逆商教育绘本》,能早点培养孩子们的逆商能力,会让孩子们未来的路少一点迷惘,走得更坚定一点的一套绘本。
3、多些实践
王阳明早就给我们指出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知识的正确途径。学习是在知”和行”的不断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的。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是不全面的。
而行”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多多实践,从家中的家务做起,从最简单的社会历练开始。从实践中,孩子可以了解劳动的辛苦,读书的可贵。可以在历练中了解社会是个什么样,还可以将书本中的知识实际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理解知识。
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不借钱”这么简单,仅仅做到了多花钱还远远不够。而聪明的父母可能早就已经将以上3点运用到平常的教育当中去了。是的,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环,而决定家庭教育结果的正是父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