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脸好哭?」
在郑州一场平衡车比赛现场,一位妈妈边推搡着2岁的女儿,边大声呵斥,「全程在那遛弯,最后一个弯道你还让人给超了!你想什么呢?!你想什么呢?!」
之后,妈妈走到一旁,不顾女儿嚎啕大哭。
原因竟是孩子在比赛中跑了倒数!

想想都令人心疼。
有网友说:「2岁的孩子,还是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能够独自走完全场,已经很值得鼓励了。妈妈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因为期望不同。
对孩子表现的失望,对预期设想的落空,使愤怒的情绪一点即燃。

不合适的期望,是矛盾的根源
好友曾为2岁的儿子头疼,明明以前很乖啊,可现在完全不听指挥,常常惹得她大发脾气。
某天开始,她突然变了。
孩子执拗时,她也能满怀柔情,微笑面对。
因为她懂得了「可怕的2岁」,孩子都会度过第一叛逆期,这是正常的啊。
她不再只期待孩子听话、乖巧。
电视剧《小欢喜》中,童文洁有次情绪爆发地对儿子喊:「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你没错,我错了,我为什么要生你?我吃饱了撑的,我就不该生你!」
她愤怒,是因为她太失望了!
她问儿子:「你脑子里面天天在想什么,你是不是真的不知道现在高几了?一个暑假我给你报个补习班,原指望你好好学习能上去,结果呢?断崖式地下滑,你对得起我吗?」
她在好友面前吐露了心声:「丢不丢人啊?」
反观方圆,在孩子面前依然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因为他没有孩子必须、马上成绩进步的期望。
他劝妻子,学校让孩子蹲班,那是给孩子机会,上4年高中,机会就比别人高了。不让孩子蹲班,说明学校没放弃他,让他跟同学一块比翼齐飞。
期望在合理范围内,自然就不会失望。


父母的过高期望,
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
前不久,兰州一位10岁的哥哥带着7岁的妹妹离家出走,在高速公路上被民警发现。
哥哥哭着说:「不想回家,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妈妈还要为此打我们。」

上个月,上海14岁的男孩因学业功课压力大,和父母的期望值有差别,产生矛盾后,吞下铅笔芯、湿纸巾、胶带,并称要跳楼自杀。
真正令孩子们承受不了的,是学业上的压力吗?
并不是。
父母的期望带来的压力,才是真正令孩子窒息的根源。
父母表现出的失望,带给孩子的刺痛感,甚至是一生之久。
知乎网友@莲藕和桂圆说:「我父亲对我不是一般的失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理解。可我最后没变成凤凰,变成了疯子。」
小时候,被别的孩子打哭了,她的懦弱令父亲失望:「没本事,就知道哭。」
高中选文理科,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选了理,她的选择令父亲失望:「你能做什么?盖的房子都会倒,做的飞机都会跌下来。」
父亲常常皱着眉头,用鄙视的眼神看着她,说:「你知道我对你有多失望吗?你别说清华北大,一本也上不了。一步一步叫我失望,打我脸。我都不好意思说你是我女儿。你看看你现在像个什么样子……」
她也曾痛哭流涕地想要改变,想要进步。
可是父亲一次次地强调,一次次让她才抬起的头,又被压得很低、很低,渐渐再也没有改变的勇气和力量。
她感到刻入心头的自卑,连最亲近的人都这个态度看我,他人自然就更瞧不起我,我也认为自己的确很差劲。
后来,她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也不再和父亲说话。

不是不爱父亲,而是一和父亲说话,她就很难受,扎心地痛,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愧疚。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镜像自我理论」:人们会使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对自己的判断。
当孩子在父母那里接收到的都是「差评」时,就会内化这些负面评价,甚至形成自我厌恶。
一个对自己失望、厌恶和怀疑的孩子,又怎么有力量改变和成长?
也有父母会刻意通过否定「激励」孩子变得更好。
可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坚强,可以承受住一次次的否定,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强大的心理,可以接住一次次的失望。
三毛成名后,曾在书中对父亲说:「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父亲过去的失望神情、叹气声,始终如刺一样扎在她心里。
当终于一次被父亲称赞,她哭了整整一夜:「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孩子永远不会通过父母的失望,去感受父母的爱,获得内在的力量。


什么样的期望,不会变成失望,不会使父母焦虑、让孩子受伤?
如孩子所是,而非如父母所愿谈话节目《圆桌派》有一期,窦文涛说: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这个产品、自己最宝贵的这个产品,如我所愿。父母把自己当作制造机器人的那个造物者,我制造了他,那么他按照我设定的程序,完成了目标,我人生得以圆满。」
真正为孩子好的期望,其实是允许孩子在自己的跑道上。
网友@猫仙人说:
「我父母都是希望我在自己选的路上走得更好。
我考了艺术,希望比赛能得奖,他们也希望。
我想考研究生,他们也希望我考上好的学校。
我考了教招,他们也和我一样希望能考在城中心。
他们不是为了自己,我研究生没考上,父母说算啦,反正以后能找工作也饿不死,他们有退休金也不会麻烦我。」
这样的期望,没有控制,没有焦虑,只有温暖与接纳。
多对自己要求,多给孩子帮助主持人王芳在女儿7岁时发现,孩子完全跟不上学习进度,在班上总考倒数。
她很着急,但没有指责孩子一句,只是心疼孩子因为成绩差而越来越没有自信。
她静下心来分析问题,才发现:是自己过去没有花心思,没有帮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她开始参与到女儿的学习中,女儿数学基础运算总是出错,就教女儿发现运算窍门,还发明了很多游戏和比赛。
再忙,她都会坚持每天回家,遇到节目没有录完,赶在孩子放学前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家,陪孩子写完作业,再坐一个多小时的车穿城回台工作。
渐渐,孩子的成绩上来了,独自学习的能力拥有了。
这样的期望,不是禁锢孩子的枷锁,而是孩子梦想飞翔的翅膀。
这样的父母,是孩子追梦路上的支持者、帮助者,而不是对孩子痛挥鞭子的人。
《奇葩说》节目中,蔡康永讲过一句话很触动人: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这就是我们对他来到这个社会最好的回报。 」
把期望当作祝福送给孩子,而非当作要求苛刻孩子。
父母收获的不仅是美好的亲子关系,也是终将会到来的、真正属于孩子的美好未来。
(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