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消息被家长群转(ma)疯了。
近期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后,上海长宁区一私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为小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部分题目如下:
这份涉及了颇多自杀倾向的问卷,完全忽略了被测对象的年龄,瞬间引起家长们的极度不适和担忧。
随即,长宁区包玉刚私校家委会给教委写了一封投诉信,如下:
注:上下滚动查看
(不得不说,这届家长的觉知非常在线)
长宁区教育局针对这一情况在两天后进行了通报:
这一事件最直接导致的就是再次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推到了我们的面前。
今年三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可见,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一直以来对青少年抑郁的认知、预防,还是滞后和不足的。
作为家长,我们急需从家庭教育着手,搞清楚导致孩子抑郁的几个可能隐患,并找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
>缺少关注与沟通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堂弟今年14岁了,读初二。
在外人看来,他性格内敛,成绩优异,是一个让家长省心的懂事孩子。
事实上,他在家发脾气、玩游戏、顶嘴等样样在行,有时候还会把自己关屋里,大半天不与人交流,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堂弟身上都有体现。
他父母的处理方式也比较典型:要么顺着,要么骂几句,再不行抓过来揍一顿。殊不知,很多时候孩子不好”的行为,是在求助。
一天,堂弟突然发信息给我:
姐,你能帮我约一下心理医生吗?”
我心里一紧,佯装镇定地询问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我觉得我快不行了,特别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我担心我会撑不下去......”
从堂弟的叙述中,我头一次得知了他的英语老师经常辱骂他、打他,校外人员偶尔会围堵他,还有他喜欢的女孩好像并不喜欢他......
仅是这几点已经足以让我了解到他的无助,更何况他还保留了许多。
这些事,除了一个和他同样无助的同学知道外,我是唯一一个他愿意倾诉的成年人了。
我试图让他告诉父母,他果断拒绝,跟他们说了也没用,他们只会用他们的方式去处理,完全不在乎我的感受,而且最后肯定会找各种理由来训斥我。”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离孩子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缺乏自我认同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的每一个小成长,我们都会忍不住去夸奖:
瞧,宝宝这么小就会笑了。”
看,宝宝迫不及待地想站起来了。”
听,宝宝在咿咿呀呀地聊天呢。”
......”
赞赏孩子的时候,传达的其实是一种信任和认可。
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对他的期望越来越高,真心的赞扬却越来越少;我们习惯打着希望他更好”的幌子,细数孩子的不足。
不知不觉陷入教育焦虑:
为什么他不能努力一点?”
为什么他那么磨叽?”
为什么他不能豁达一些?”
为什么他屡教不改?”
......”
尤其是涉及到学习时,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多家长就选择性忽略了。
至此,孩子在父母这里几乎无法获得认同,也就难以发展出自我认同。
前段时间,上海一位14岁花季少女留给父母一封近1500字的诀别书后,在自家榻榻米跃窗跳下,让人痛心不已。
她在遗书中写道: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
父母让她穿拖鞋站在门外示众,而且没日没夜地用最难听的话咒骂她,最终,来自父母的虚荣和羞辱压垮了这个14岁的女孩。
这让我想起了犹太哲学大师马丁·布伯的经典之作《我和你》,这本书也是心理专家武志红多次力荐的: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没有把对方看做是和自己一样的人,而是将其视为可利用的工具,带着目的去与之交往,这是我和它”的关系,不是我和你”。
跳楼事件后,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太矫情了,不愁吃穿,好好学习都不愿意了。
也有一些声音说:看女孩的诀别书看到一半时,有点窒息,感觉自己正在对自己最爱的孩子做同样的事,更痛苦的是,自知却又难改变......
其实,成年人对孩子成长的诸多干涉和焦虑,皆因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这种信念传递到孩子那里,就转换成了他对自我的不认同。
还记得孩子刚出生时,我们最初的心愿是什么吗?
>被动独立”
过早独立的孩子,一般是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内心对父母失望,从而选择了隐藏自己对父母的需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在知乎输入孩子对父母失望”这几个字后,我看到了:
我妈让我去买盐,我把钱丢了,不敢跟她说,就在小卖铺赊了一袋,然后存了两天零花钱去把账还了,但后来小卖铺老板跟我妈讲了以后,我妈还是把我揍了一顿。
小时候摔伤不敢跟家里说,钱丢了不敢说,被人欺负了不敢说,想要什么也不敢要。
我以前做错的事,虽然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那个年纪的我就是不敢说,怕被打骂,当时想过无数次的就是死亡,离开这个世界。
就是这么一件件成长中的小事,让孩子从最初的不敢说,发展到后来的不愿意说。
一旦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孩子就不敢”再犯错,不愿意再麻烦父母,迅速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独立懂事”的孩子。
这类孩子因为缺爱,内心没有安全感,往往会出现更为明显的性格问题。
(网友写出对父母失望后的心情被高赞)
性格心理学研究显示:过早独立的人表面看上去不依赖别人,却很依赖别人的看法,很依赖外界对他的认可。
所以,被动独立”的孩子长大后更难完成跟父母的分离,他们会在内心一直紧紧抓住父母,甚至扮演完美小孩来换取父母的爱。
都说中年人最悲催,表面若无其事,内心早已崩溃。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家长可以这样做
>接纳TA
当孩子没有做好”,满足不了你的期待时,你能接纳他吗?
很多大人常常会把伪接纳”当成接纳。比如,安慰有时就是一种伪接纳”。
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你会耐心等他闹完,还是会绞尽脑汁地去安慰他、阻止他释放负面情绪?再换位到自己,你发火的时候,是希望被阻止还是希望自己当时的状态被无条件地接纳?
接纳,是接受孩子的一切情绪,允许那些情绪存在,尤其是不好的”。
有一次,小朋友在楼下玩得正开心时,突然发现自己忘带准备好的小零食了,就哼哼唧唧哭起来,还闹着让我回家帮他取。
在旁人看来,这个五岁多的小男孩有点小题大做了,我没有训斥他,也没有安慰他。
我先是接纳了他的情绪,然后试着说出了他背后的需求,让他意识到妈妈是理解他的。
孩子是最敏感的。在被看见以后,他感受到了来自妈妈的爱和接纳,内心得到满足的孩子,是会启动内在机制进行自我调节的。
后来,他告诉我,其实自己也不想哭闹,可能是没午睡太困了,大脑不受控制了,就没忍住。
我们先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也才能接纳他人。
>认同TA
你的孩子会质疑自己我足够好吗”,还是相信自己我足够好”?
假如父母总是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再让孩子去执行,不听取孩子的想法,不让孩子自主做选择,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逐渐失去自我。
以青春期孩子成长为题材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学霸英子,就很好地诠释了自我认同的转变。
英子的爸妈离异了,妈妈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英子身上。
平日必须严格执行妈妈制定的时间表,临近升学考试时,妈妈以干扰学习”为由把除学习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没收了,所有业余活动也都给停了,包括见爸爸,包括英子最爱的天文学。
然后,在妈妈的步步紧逼和伪善的关爱下,曾经那个活泼开朗的英子抑郁了,成绩一落千丈,还差点自杀。
最终,在差点失去孩子的情况下,家长才醒悟了。在药物干预以及爸爸妈妈的共同努力下,英子又慢慢恢复了健康,重新找回了自信。
当孩子感觉好的时候,他们才能做得更好。
只有家长相信孩子、认同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才能形成自我认同。
>带TA去户外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没有人对感冒”有绝对的免疫力。
由于学习压力大,孩子的身体时常会进入应急机制,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这样持续的有毒压力”会让大脑维持高度警惕状态。
当孩子变得焦虑、过度警惕时,很难学进去新的知识,更会影响身心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户外运动不仅能帮我们放松身体,还可以增强心理免疫力。经常户外运动的人更容易感知快乐,汲取能量。
户外运动的方式有很多,远到郊区的青山绿水,近到小区的一方草地,家附近的公园亦是优选。
情随境迁:清晨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芬芳的花香,鸣叫的虫鸟······都会让人变得愉悦。
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患了肺炎的琼珊躺在沉闷的病房里,病房里的气氛让人压抑和沉闷。
这一切萧条的环境让躺在病床上虚弱的琼珊心里越来越消沉,她数着窗外被秋风吹落的叶子,对生命越来越没希望。
老画家贝尔曼得知琼珊的情况后,就在窗外的常春藤上用彩笔画了最后一片不落”的绿色叶子。
这使琼珊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有了活下去的信念,最终度过了生命的危险期,健康地活了下来。
当身心放松、压力消失时,心理才会恢复健康。
写在最后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深有感触:
父母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我们要给到孩子足够的爱,就算遇到天大的事,至少还有父母是他活下去的理由。
作者介绍:
果妈,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家庭教育工作者,擅长研习教育心理学和多种教育方法。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资料来源:
你抑郁过吗?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
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117A0DDBJ00
心理学: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会利用美景治愈自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328911827302018&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