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适当的“棍棒教育”,从日本育儿方式看中国正在偏离的儿童教育


适当的棍棒教育”,从日本育儿方式看中国正在偏离的儿童教育

近期,日本人连获诺贝尔大奖,而中国人却颗粒无收,新中国成立了七十年了,获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为什么在代表自然科学理论前沿的诺贝尔奖却一再无缘?答案只有一个,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最近与日本朋友接触较多,特意了解了日本教育孩子的方式,发现我们国家的儿童教育正在偏离。

一.中国的教育和日本的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在日本,却找不到这一句话。因为中国实施的竞争教育,你只要考得比其他同学好,你就充满希望。至于你的成绩是不真好,只要其他同学考得不好,你就是胜利者。中国孩子毕业后,协同工作能力很差,主动工作的能力更差,喜欢在同学面前炫耀,而羞于分享。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而日本实施的是能力教育,就是培养每一个孩子具备生活、学习、工作的综合能力。学习成绩好的,可以去考东京大学。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参加工作或者自己开店,没有人歧视你,因为行行出状元,并非东京大学毕业的,一定有灿烂的人生。

中国

教育

二.中国的儿童教育是保姆式的,为孩子提供学习之外的全部保障。而日本人注重教育孩子自立、自律、自强,学会忍耐和打击能力。在中国比较普通的接送孩子、陪读、怕孩子出危险而一切代力代为,在日本教育中是不会出现的。保姆式”教育实际是在毁灭自己的孩子,这让孩子的接触面变窄、独自处理问题的机会少,就会养成一种封闭的性格,有成绩就会骄傲自满、遇到挫折就会自卑,此时,在他们身上就难以展现出阳光与朝气。

记得有一张照片,就是日本皇太子的女儿爱子第一天上小学的照片。这一张照片中有三个人,皇太子爸爸、雅子妃妈妈,还有爱子。但是,孩子的书包,不是爸爸妈妈帮她拿的,而是自己背的。这在中国即便是普通工薪家庭也会是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帮忙背着的。我有个朋友,孩子都上高中了,上个厕所还需要父母帮忙擦屁股,这样的父母真是糊涂之极。我们经常还会在电视上看到日本的孩子在冰天雪地里穿短裤和短裙上学,这在中国家长中是不可想象的。其实这是日本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坚强意志。

东京大学

教育

三.电闪雷鸣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与阳光明媚的鼓励式教育”。我个人认为对于孩子适当的棍棒体罚式教育是必须的,我童年时受体罚是每个孩子都经历的,且家长到学校与老师说的最多的是不听话请狠狠地打”完全放权给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家长把打孩子”这项授权给收回了,致现在老师对孩子只能进行所谓的口头教育,也使学校里屡教不改”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与老师的矛盾越来越普遍。我也问过日本的朋友,日本家长对于孩子是否有体罚,答案是肯定的。

鼓励、爱护永远是培养孩子的主流,建立他们良好的习惯是基础,但是,也有些孩子特别皮,属于屡教不改的类型,该怎么办哪?郭德刚先生在谈到旧时科班在教徒弟时必须采用体罚的形式,郭先生称其为肉体的记忆。即在一个错动作时,被师傅打了一下,会在下一次做同样动作时注意改正。我认可的体罚教育也是如此,对口头教育不起作用的孩子,可以使用电闪雷鸣的手段(但不能骂,因为骂是一种侮辱)。需要狠狠地惩罚,但切忌不能时不时就经常惩罚。个人的观点,一年也不能超过一两次(当然不是准确的数字可以表述的,如果你家孩子知道改正错误,可能一生都不需要),因为惩罚是希望让他们牢记错误,让他们知道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你时不时就惩罚,孩子就可能不会在乎了,失去了效果。但每次惩罚的时候,一定是他们完完全全错了的时候(如果有一丝冤枉的成分,他们就不服气,适得其反),事后,一定要告诉他错在哪里,让他清清楚楚,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中国

东京大学

爱护、鼓励永远是基础,惩罚仅仅是辅助,只有如此,孩子与父母之间才永远是亲情浓厚。如果时不时就打骂,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时间长久,反成仇人,那是最糟糕的。

教育孩子小贴士

1. 检查孩子作业只需要告诉他这里错了,如何改正由孩子自己解决。

2.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去比,母亲们最应注意。

3. 父母错了,大方地向孩子承认错误。

4. 鼓励为主,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

5.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已爬起来,让他认识到成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6.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成为一个热情、积极向上的人。

7. 即便经济状况再好,也要让孩子参与劳动,知道用自已的双手赚钱。

8. 与上兴趣班相比,增加生活技能更重要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