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好多专家一直在强调孩子6岁前父母陪伴的重要性,那为什么不能给宝妈个经济上的支持呢?

因为教育专家只能也只会谈教育理论,即便这个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但给宝妈经济上的的支持属于国家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制度,专家就是提了建议,也和我们在这里写文一样,并不能变成实质上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

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理论,而政策的制定却需要宏观调控

以前实行计划生育,国家要求只能生一个,因为数量太多了,所以学界包括教育界开始宣传和论证质量高于数量,与其生很多,不如全心全意把一个培养好,这样大人孩子都轻松。

后来为了老龄化问题,国家又开放了二胎,于是学界又开始论证独生子女政策的弊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开始宣传生两个的好处,比如减轻老大压力,转移父母把期望放在一个孩子的注意力,晚年养老也有人分担压力。

所以从顺序上说,是国家考虑了经历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制定不同的人口政策,然后教育专家来论证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育专家的理论再有道理,缺少政策和制度支持,也仍然不能变为现实

就像题主所问,专家可以论证陪伴的重要性,为何没有经济的支持?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我们也很想陪孩子,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陪孩子可能就没工作,没工资,你要上班就没办法陪孩子。企业单位讲效益,事业单位一样要看成果。

没有哪个单位让你陪伴孩子6年,然后还保留你的职位,等你完成陪伴的任务再回来工作。

就像我怀了二宝后,因为工作性质,预产期和排课发生了冲突,我只能提前请产假,然后提前上班。政策允许你生二胎,法定产假你也可以休6个月,剩下的困难就属于个人解决的问题了。

国家是宏观布局,不会只考虑某几个人利益,它要维护的是整体和大局。

写在最后:

专家的理论和国家政策之间,我们只能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

你想陪伴孩子6年,要么你辞职做全职妈妈,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要么你不放弃学习和工作,给她高质量的陪伴。

也或者随着国家的发展,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在家里工作的岗位,可以照顾孩子,也可以继续赚钱。

再有就是完善政策的配套设施,即使你陪孩子,也不影响你继续工作赚钱。

###

回答您的问题前,我跟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位堂哥,早年丧父,家境较差,在生活窘迫之时,夫妻两口子都外出广东务工,把嗷嗷待哺的孩子交由家中老母哺养,一年可能就过年时休假回家几天。经过10多年的发展,堂哥混得风起水起,家境殷实。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前几天遇到的一个姑娘,她说儿子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她。

姑娘安徽人,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儿子6岁时,她和丈夫商量要出去干点啥,家里攒点钱。丈夫在家里种地,就近打点零工,婆婆接送孩子上小学。她经同乡介绍,到山东的一家美容院做美容师,工资不错,每个月有3、4千,工作也不是很累,就是离家远、假期少,一年只能过年时回家一次。两个想法吧,一个想知道,题主希望谁给宝妈经济支持呢?是老人,还是社会?第二,这个经济支持为什么非得是给宝妈的呢?我觉得应该把家庭看做一个整体,给予相应的政策。

其实,不管是谁给支持,都涉及到一个问题——经济实力。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没有钱,什么都是空谈。

父母陪伴孩子,确实重要。专家也是从对孩子的成长方面建议的。

但是,孩子是父母自己决定生的,应该是父母双方共同商量承担。

随着国家国力提高和鼓励生育的政策方向,以后应该会给有孩甚至多孩家庭更多经济支持,比如减少个税之类的。

但从女性权益角度看,如果仅仅是给全职妈妈经济支持,不仅不利于妇女参加劳动,更会使职场女性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因为福利越多,单位雇佣女性的投入越大,更不愿意提供女性工作机会。

美国就是例子。

美国有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全职妈妈不担心离婚和养老。家庭主妇在美国也有养老的保证,有的家庭主妇,从来没有工作过,也没有缴纳过社安金,全家的生活主要靠丈夫来维持。

后来丈夫退休了,虽然家庭收入减少了,但是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因为他依然可以从社安局领取到属于自己的养老金。

即使丈夫去世后照样可以领取。二人如果离婚了,只要女方没有再婚,依然可以领取前配偶退休金的一半。这种联邦政府规定养老制度给主妇以经济上的保障,让他们觉得更安心。

你看,这种制度够保障家庭主妇权利了吧?然而皮尤中心调查显示,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大约一半母亲不工作,但如今居家妈妈”不到三成,另外还有大约7%的居家爸爸”。

现在的美国,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中,40%以母亲为唯一或首要收入来源,而这些挣面包的妈妈”,三分之二是单身母亲。

为什么政策支持,愿意全职育儿的居家妈妈”越来越少呢?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女性也想有自己除了家庭之外的追求。而且离婚率越来越高,即使有政策支持,妈妈们也不再安于居家。

事实是,如果妈妈们选择离开职场,多年后再回归不仅薪资水平会下降,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愿意选择居家全职的妈妈越来越少。

而且,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妈妈工作比不工作,孩子的成就更大。

201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卡特琳·麦克金和同事在调查24个国家约5万人后发现,有工作的妈妈,女儿往往比同龄女性更成功,挣钱更多,更可能当老板;儿子则会花更多时间照顾弟妹和干家务活,长大后娶的妻子往往也工作。并且,不论在哪个国家,母亲有工作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有男女平等观念,更不在意传统家庭分工。麦克金强调,这项研究结果不能说明职场母亲是否过得更好更快乐,只能说明她们的女儿长大后更可能找工作,儿子长大后更有家庭观念。

孩子小时候,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尚可,妈妈可以选择全职,但孩子两岁之后,建议还是尽可能去上班吧。让孩子爸也多承担点家庭责任。

与其期待更多政策经济支持,不如锻炼老公带娃,靠自己赚钱,更靠谱。

###

这个问题问的好。

六岁以前母亲的陪伴很重要,特别是三岁前。日本在这方面就比较重视,他们要求母亲在六岁前必须陪伴孩子一起长大,国家给与经济补助。

我们国家在一块,相对而言虽然慢一点,但是也在慢慢进步。从产假的延长就可以看出一斑。以前是三个月,后延长到158天,哺乳期的照顾,都是为了孩子能在母亲的陪伴下成长。

但是我国毕竟人口众多,在六岁前给与全职妈妈经济补助还有一定困难。在国家政策尚未出台前,家庭其实可以进行家庭结构调整,比如男主外女主内,合理分配,共同支撑家庭合理健康地发展。


放下工作养不起娃,拾起工作又陪不了娃。这是很多妈妈的矛盾所在。如果家庭有个不错的家庭后盾,妈妈没有收入,也不会出现经济危机。问题是好多家庭都在生存线上挣扎。以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还不能给每个家庭补助抚养费!所以生了娃的我们只能为生计奔波。

如果条件允许,妈妈都愿意陪着娃成长。没有任何人更比妈妈更适合带孩子了。我们的孩子需要妈妈,每天出门时,我们都要承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令人心痛不已。孩子的每一次生病,都让在外的我们牵肠挂肚。有多少母亲受不了这种煎熬,再次回归家庭陪伴孩子。

应该说有妈妈陪伴的孩子,是很幸福的。如果有条件我还是支持妈妈选择带孩子。孩子的那6年太重要了,那几年建构起的品行影响着他们漫长的人生。用我们的6年换他们的未来是值得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花心思带,到了青春期发现了问题才焦急,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纠正时间。

当然要是有份工作能让我带娃又能赚钱,那就一举两得了!


因为中国法律里面没有,也不认可家庭妇女的地位。你可以参照一下新婚姻法,里面有关于保护妇女儿童的吗?有针对婚内出轨甚至于孕期或者月子期出轨的律法或者约束吗?没有。只有一条,保护有资产的一方就够了。以后有钱人换老婆或者三妻四妾在正常不过了,反正我有钱我做主

###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涉及面太广。

六岁之前,多多陪伴孩子,是从教育的角度去说,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绝对是信得过,行得通的。这效果也都是多方验证的,无论在各个国家,各个阶层或者说地球任何一个角落。

说到经济上的支持就是整个社会性的问题了,暂时我们可能还不能在大众的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

###

专家说六岁前父母多陪伴孩子,说的又不是六岁前宝妈多陪伴孩子,为什么一说起来照顾孩子就自动摊派给宝妈吗?孩子爸爸呢?难道都是有爹生没爹养吗?

一看头条上关于孩子教育问题就扯上宝妈福利的言论就很恶心,如果强制规定宝爸必须休育儿假半年,在职场上女性也就不会受到歧视孩子也能得到父亲和母亲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