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是快,孩子开学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现在期末考试的战鼓已敲响了,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孩子们就要迎来上学年的期末考试了。

这不,大脸妈跟几位妈妈聊起来期末学习动员的话题,有位妈妈就提出了问题:
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采取奖励养育”法,用孩子喜欢的棒棒糖、玩具等来作为奖励,让孩子顺从、听话,但现在孩子上小学了,奖品在不断加码,效果却大不如孩子小的时候了……
相信,很多对孩子采取过奖励政策”的家长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本来是想以奖品来鼓励孩子更好地成长、进步,却没想到却养成了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问一句做好了有奖励吗?”把原本自己该做的事情认定成是帮家长完成任务。
一、奖励面前,孩子从听话到不听话,发生了什么?有位名叫德西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两组学生都无偿解答难题,第二阶段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每解出一道题就给1美元奖励,另一组学生仍然无偿解题,第三阶段让学生们自由选择休息或是解题,结果曾在第二阶段拿奖励的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了休息,而一直无偿解题的学生更多的选择了继续解题。

这便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当外部激励被滥用,孩子自身内在的学习动机就容易被掩盖,错把学习目的认作是得到某种奖励。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喜欢安静的老人总是被一群孩子吵得无法安宁,屡禁不止,后来老人换了方法:孩子们吵得越凶,就可以获得几美分的奖励,等孩子们习惯了以吵闹换取美分之后,老人开始减少美分直至最后孩子的吵闹换不到美分奖励的时候,老人便得以享受安静了。
所以,当我们总是为了鼓励孩子达到某种标准而许下奖励的时候,特别是在学习上,孩子就容易忽略掉学习的真正目的而立错了目标。
而当物质奖励成为孩子的目标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贪婪,原本一根棒棒糖可以解决的事情,现在可能连去游乐场都搞不定了,而且终会有一天,孩子会对这种外在的激励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家长到底能不能奖励孩子,该怎么奖励呢?在大脸妈看来,人人都喜欢奖励,尤其是孩子,所以家长奖励孩子当然是可以的,只不过在奖励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1. 明确表达奖励孩子的原因。奖励采取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比如因为孩子主动收拾了自己的房间,妈妈奖励孩子一份零食,给孩子零食的时候要明确告诉孩子:因为你主动收拾了房间,说明你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妈妈感到很欣慰,特意给你买了这份零食。
2. 奖励要及时。当孩子出现积极的值得表扬的行为后,当时就要给于语言上的肯定,奖励也要及早跟上,奖励越及时,对于孩子的求好”心理强化越有效。

3. 奖励形式要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当采用物质奖励,比如零食、玩具、出游、亲子游戏等;当孩子到三年级以后,父母采用的奖励形式应该往精心需求导向上转移,比如言语上的肯定与表扬、肢体上的击掌、拥抱等。
4. 预承诺奖励让孩子参与进来。预承诺奖励是指父母为了鼓励孩子达到某一目标而许下的奖励,让孩子参与,家长便能够了解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从而选择更合适的奖励物,比如喜欢踢球的孩子奖励他一个足球,喜欢音乐的孩子奖励他一件乐器等。
5. 奖励要不定期改变。父母一定不要为了一劳永逸而为孩子制定长期不变的奖励政策,奖励的形式、物品等都要随时变化,以保持新鲜感;另外,奖励的频率不能太高,以免产生德西效应”,适得其反。

亲爱的家长,说说你们是怎么奖励孩子的吧,效果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