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邻居跟我诉苦,说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他说,前段时间发现孩子变得拖延,一回到家总要先玩会儿手机,再做作业。
于是他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命令孩子一放学便做作业,如果不做就不给手机。
孩子听话了起来,连续好几天回家后便乖乖地拿起书本。他很欣慰,觉着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便把手机还给了孩子。
结果,令他没想到的是,归还手机当天下午,孩子回家便又拿起了手机,一直到晚上都没有做作业。
你说这该怎么办呢?”邻居无奈地求助。
帮邻居分析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引入一个心理学家经过大量调查后提出的法则——盘尼西林法则。

盘尼西林,它是一种从青霉菌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广泛用于抗菌消炎。作为处方药,它的使用必须谨遵医嘱。
许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情况,生病后,医生开出这个药,并叮嘱你按时按量吃一周。你听医生的话,乖乖地吃了两天,欣喜地发现身体不适消失了,你以为你痊愈了,于是把盘尼西林丢在一旁没再碰过。
结果,抵抗力更强的病毒席卷而来,你陷入了更加难受的病痛之中。
你瞧,这个过程与邻居家孩子问题出现的过程是不是很相似?这便是盘尼西林法则在教育上的体现。
他给了我们一个教训,不能将短暂的缓解认为是痊愈,应该持续进行治疗。
同理可得,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中,父母也应进行持续的管教。

针对孩子某方面存在的问题,父母进行管束教育的整个过程,可以根据孩子的反馈大致总结为以下阶段:反抗期、伪装期、复发期、缓解期、痊愈期。
下面具体讲一下这些阶段种孩子的表现,以及父母应该采取的对策。
反抗期
这是孩子知晓父母即将对他们采取一些措施后,对这种意向进行的抵抗。

伪装期
这发生在父母进行管束教导后。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提出的不同的做事方式感到新鲜,会听父母的话表现一段时间,也就是盘尼西林法则中提到的表面的缓解”。
实际上,短暂的管束教导并没有使孩子产生真正想要改变的心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谓之为伪装”。
复发期
当孩子按父母所教导的表现一段时间后,失去了新鲜感,感到与自己想做的事不一样,便会想要回归被管教前的状态,甚至想再拓展一下,作出点不一样。这便是复发”。
通常情况下,复发”比最开始的问题更成问题。就像,我们感冒痊愈后的再次感冒总是会更严重更来势汹汹。
出现这个阶段的原因,便是父母初期的管束教导并没有深入孩子的内心。如果把孩子的心灵比作久旱的土地,父母的短暂管教给孩子带来一场毛毛雨,水过地皮湿,等阳光一撒,时间一到,孩子的心灵之地便被晒干,而由于这一场游戏式的降雨,恼怒的心田会更加干旱。
所以,父母的管教不能停啊。
父母需要持之以恒地为孩子带来雨水,滋润孩子干涸的心田,慢慢的,雨水达到一定量,孩子的心田也就湿润了起来。

缓解期
就像上文所说,这个阶段的到来需要父母持续进行管教约束。当然,这里要注意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从孩子的内心出发为其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法。
只有在温和的管教下,孩子的心田才会接受这股暖流,才会打心底作出改变的决定。
如果父母进行强迫式、暴力式管教,即使孩子表面听话了,他们内心反而是更躁动的,不仅缓解期不会到来,后期可能还会有无数的复发。
痊愈期
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田已然被润物细无声。
但是,父母不能以为自己的管教已然成功,便窃喜、松懈对孩子的教育。
实际上,感冒痊愈了还可能再被感染呢,父母需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要注意观察他们是否在每个时刻、在每个地点都可以做到好的表现。
在整个管教过程,对缓解与痊愈期是否能如期而至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父母的管教方式。

著名的教育家提出这三点关键:对症下药、要与孩子持平等地位、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对症下药
孔子也曾说,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定、接受程度等主观因素进行不同的教导。在针对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的过程中,也应做到对症下药。对症下药的第一步是寻其症因。
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父母不可马上作出批评状,应该先找到孩子出现不良习惯的原因。
我有个朋友,当他偶然听到十岁的儿子吐出一句脏话时,差点就要提起鞋拔去打孩子。
他的妻子拉住了他,责怪道:还不是你每天把这些脏话挂在嘴边,孩子才学会的。”
他冷静了下来,想到,这段时间确实因为压力有些大,经常说脏话,孩子说脏话也是最近才出现的。
于是,他放下了鞋拔,轻声呵斥了孩子几句,继而告诉他说脏话是不对的,表示自己以后不会再说,孩子便认真地点点头表示跟爸爸一起努力。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不是自身造成的,而是他人原因。如果我这位朋友当时不分青红皂白便对孩子一阵毒打,孩子以后恐怕会成为脏话收割者。
在找到症因后,父母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配药治疗。如果显示孩子的问题是心理阴影所在,父母便要为他扫除阴霾。
如果孩子的问题是跟着朋友学坏带来的,父母便应该适当地干涉下孩子的社交关系,并告诉他原因......
找到症因,再相应下药,是父母进行管教最基础的一步。

与孩子持平等地位
在开始拟定管教措施后,父母应时刻牢记,孩子不是附庸品,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与孩子持平等地位,即,在教导过程中,父母更像朋友一般提出意见,而非下达命令式告诉孩子必须如何做。
当然,这种平等式管教便需要一定的技巧才会有成效。有一条具体可操作的技巧,分享给大家:将祈使句变成选择句,也就是,将你去干这个”变成你想干这个还是干那个”。
比如说,在管教孩子少吃糖这件事上,父母如果之前说的总是你不能再吃糖了”,根据这个技巧,便应改成你是想现在吃一颗糖还是想等等吃阿妈做的糖醋里脊”。
给出几个选择, 征询孩子的意见,孩子会感到被尊重,无形之中被赋予一种作出选择并为之负责的压力感,从而认真考虑自己到底该干些什么。

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管教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能少。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强大的,它能使我们越来越趋近与理想中的自己。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在某方面改变,便应给予孩子一定心理暗示。放大孩子在这方面取得的小成就,进行恰如其分的夸赞,并表示孩子是自己的骄傲,如果可以做到...就更好了。
在鼓励中,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增长,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生出更进一步获取更多愉悦感的心思。这样,孩子便会越来越积极向上。
确实,进行持久的管束教导会很累,尤其在劳累了一天、下班回来后继续做饭、打扫家里的疲倦之后,盘尼西林法则所要求的对孩子温声细语、耐心地管教是比较难做到。
这时,父母可以放空一下,想象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光鲜亮丽的样子。
想象有多少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管教后不学无术乃至毁掉自己整个人生,应该便会重新生出一股子好好教育孩子的热切的力量。
请不要放弃每一个孩子,这是社会赋予父母的使命。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