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来微信了,墩墩爸爸一看,是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墩墩爸爸,墩墩上午又开闹了,不但不好好听课,还在课堂上疯跑,我想把它拽回,他又玩起了捉迷藏,居然还把好几个小男生也带的跑开了,小女孩只顾着哈哈笑,根本没办法上课。”

嘿,这货,爸爸看着微信,气就不打一处来,工作也干不下去了,和领导请了假,立马跑到孩子幼儿园,把墩墩接上就往家走,到家一狠心,训了孩子一顿。给你交那么多钱,报了那么多课外班,怎么课堂纪律这个毛病就是改不了啊?”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躲在墙角委屈求全,答应再也不犯了。我要看你表现啊,老师再找,我可饶不了你。”

好景很短,第二天,熟悉的微信又来了,墩墩爸真是有些抓狂了,孩子到底怎么才能听我的话呢,真想要个机器孩子,说什么指令,都能听了而且照办。
我想很多家长都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孩子是亲孩子,但到底随谁啊?家长素质这么高,性格这样好,为什么就这么不一样,到底如何才能教出好孩子,管出good kid呢?
01、管教方式的基础分类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通过观察父母与学龄前儿童的互动,收集有关儿童管教的信息,并经过一系列开创性研究,给出了我们答案。她将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分为四类。

第一种:权威型。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并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原因,保证孩子能够遵从指导。
第二种:专制型。父母提出很多种规则,强制孩子去服从,且不做过多解释,以树立所谓权威”。
第三种:溺爱型。父母较少要求孩子,很少作出坚决控制,缺乏规则,无限制满足。
第四种:忽视型。父母大量缺席孩子教育,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

显而易见,稍有常识的父母,都知道要做权威型,但权威型父母哪是那么好当的。父母身负管控之责,现代生活忙碌不堪,心理压力和精力消耗本就极大,每天还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费心劳神。特别是家长普遍反映,孩子的指令感很差,根本不听指令,更有甚者专门和家长对着干,很多父母感到迷惘,不知如何是好,殊不知与此同时,我们想要的权威也在一点点被蚕食。
02、权威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的权威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马卡连柯
调查研究表明,专制与溺爱的中间地带,就是权威式管教,权威式管教兼顾温情与控制。我们都希望自己做权威型父母,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但是现实总是给予无情打击,孩子各种不如意,家庭各种不和谐,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权威的丧失惹的祸,那说到底我们父母的权威是怎样一步步失去的呢?

1、溺爱迁就,毫无原则底线。
津津在一心一意的玩积木,小颗粒铺了一地,妈妈看见后说:津津是大孩子了,一会儿不玩了要自己把玩具收回去啊。”津津说:哦,知道了。”过了一会儿,呀,动画片开始了!”津津连忙打开电视机,看起了喜欢的动画片。一直在厨房忙活的妈妈,看到一地的小颗粒,津津,要收好玩具啊。”便又回去做饭了,催促声响了三五次,津津哪顾得了那些,不为所动。妈妈只能抱怨了声唉,这孩子”,便收拾起玩具来。

这位妈妈的做法等于告诉孩子:我的话,虽然合理,但你也可以不听,且还能得到好处。”这类事情成百上千地积累起来,孩子当然就不听话了,家长训练的嘛。
2、要求过高,根本无法实现。
雯雯,这回期末考试出来了吧,试卷给我看看,考了多少分啊?”妈,我们还没考呢,明天,明天。”还敢骗我,老师微信都告诉我了,赶紧的!拿出来!”雯雯红着脸把考试卷拿给了妈妈,又没及格,你说你,你让我这脸往哪儿搁啊?咱能不能给妈妈长点儿脸啊?”

雯雯低头抹起了眼泪,哭!哭!就知道哭,你说你爸也不顾你的学习,一天天的就知道加班,我跟你说啊,你要是下次还这个成绩,你哪儿也别去了,还想旅游,做梦!我给你定个目标,下次必须给我提高30分,否则我就不去开家长会了,丢不起那人!”妈妈一气之下摔门而出,留下雯雯一个人呆呆望着试卷,30分,这不要我命嘛,哼,都逼我,再也不想学了,你们看着办吧。”
母亲的态度确实够恶劣,也许是习惯了,但更甚的是给孩子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要求过高,失去了可行性,孩子根本做不到,其结果就是孩子破罐子破摔,父母自食其果。
3、其身不正,榜样作用缺失。
嘉嘉每天晚上要练琴、写字和看书,可爸爸是个游戏迷,晚上回到家就死盯着电脑,不理一切凡尘之事,时不时一惊一乍,大呼小叫,甚是烦人。妈妈是个追剧迷,到点儿准时守在电视旁,看到动情时惊天动地,还以为谁欺负她了呢。吃完饭了,三个人都开始各就各位,爸爸直接躲屋玩游戏去了,妈妈看时间快到了,马上来到电视机旁,可是嘉嘉还盯着动画片不肯走,嘉嘉,该去练琴、写字了,去,乖。”

嘉嘉极不情愿的回屋写字,可是注意力就是集中不起来,字写得歪歪扭扭, 一首曲子弹不了几次,就借口喝水、撒尿跑到厅里看几眼电视,妈妈怎么说都不行,爸爸干脆不出现。
真正的权威靠家长的地位和身份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人格感召力,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做不到,以势压人,说话不会硬气,必然会失去权威。
4、言而无信,失去信任基础 。
明明,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好好加油哦!争取进前十,妈妈带你去上海迪斯尼乐园玩!” 明明像是没有听见一样,继续盯着动画片。你妈跟你说话呢!这孩子,一点礼貌都没有!”爸爸瞪了他一眼。算了算了,儿子生我气呢!上次说得了名次就去迪斯尼的,结果来了紧急任务,不能请假,没去成嘛!”明明还是没有理妈妈,哼,上次就这么说的,同学都知道我要去迪斯尼了,没去成,后来也不补,再也不信你了”。
没有信任,权威荡然无存。这往往是最要命的,这也导致许多孩子总是对家长下保证,事后却做不到,一般说来,家长一贯遵守诺言,孩子是不会这样的,不讲信誉的家长难有权威。

5、滥用强权,慑服不同信服。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好爸爸!不准走。”莹莹拽着爸爸不肯让他走,爸爸怒不可遏,放开!起来!”爸爸急了,还有没有规矩?造反了你?我说不去就不去!我是你爸爸,你就得听我的!” 本来答应莹莹去游乐场,一切准备就绪,刚要出门,接到球友群通知,下午有比赛,爸爸是老球迷,前一段受伤休整,刚好一些,心里就痒痒,球友催的急,爸爸甩下莹莹就要走。
这种权威”只能让孩子慑服,无法信服。孩子会感觉亲子之间没有道理可讲,没有是非可言,只有等级、尊卑、强弱。孩子一旦认为时机成熟,随时可以挑战家长权威。

大多数不成功的父母,或多或少都犯了上面的错误,潜移默化中就把权威丧失殆尽。现实中的父母一直在抱怨,怎么苦口婆心,怎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却是油盐不进,记吃不记改。父母想要在家庭中树立权威,那就必须在家里竖起权威这杆大旗,抓住这几个关键点。
1、逐步培养孩子听从并执行指令的习惯。
现在的家长最苦恼的是孩子不听话,指东往西,说一句,十句在后面等着,办法用尽,毫无效果。别着急,我们可以先从给孩子下指令这一简单动作做起,循序渐进。

(1)确定孩子会去执行指令。如让孩子去吃东西或者玩游戏等孩子喜欢的事情,这种指令的下达,目的就是积累权威,培养孩子执行指令的习惯。
(2)不确定孩子一定会执行指令,这就需要家长辅助孩子去执行指令。如喊孩子过来,孩子可能会继续站在原地,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进行辅助,拉孩子过来。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变相执行了指令。
(3)不确定孩子一定会执行指令,同时家长也无法辅助孩子执行的指令。如妈妈要求孩子上课要好好听讲,但是孩子没有好好执行,而且妈妈也不可能去监督辅助孩子去执行,从而最终的结果是指令没有被执行,并且妈妈的权威也会产生削弱。长此以往,孩子的潜意识中,妈妈的指令是可以不执行的。

生活中,要避免下达这种孩子可能不执行,家长又没有办法辅助执行的指令。因为单次指令执行过程中,执行失败对家长权威的削弱效果要强于执行成功对家长权威的累积效果。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权威,是有可能经历几次失败的打击而被严重削弱的。
2、亲子之间要亲密有间。
要树立家长威信,必须把握好亲密的度,要亲密有间,留有彼此独立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大人需要有自己的隐私空间,孩子同样也需要。孩子最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孩子不要随便乱翻父母东西,孩子也不希望父母随意乱动自己的东西。同时注意建立好孩子的心理疆界,特别是家长不要事事替孩子包办,要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大人不要插手,要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3、亲子之间要满足有限。
马斯洛著名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愿望的满足是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快乐要素,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各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满足了,孩子长大了才会拥有健康人格。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全部满足。认为对孩子有求必应,就能得到孩子相应的爱。哪知长此以往,家长就会沦为孩子满足物欲的工具,进而丧失权威。
我们要学会对孩子的过分要求说不”。对于合理需求,马上响应,而且高高兴兴地给;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坚决抵制,即使打滚撒泼也决不动摇,坚持原则。久而久之,父母的权威就会在这种理智的给予与拒绝中树立起来。

4、亲子之间要严而有格。
对待孩子要有一定规则。家长要和孩子制定一定的行为准则,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行为是不允许的,要让孩子心中有数,这样当孩子犯错受到惩罚时就会心服口服。有些家长心情好时,孩子犯了错也一笑带过;心情不好时,即使孩子没有错也动辄得咎,拿孩子撒气,这样就会让孩子不服,是不可取的。
当然,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家长批评甚至打了孩子,事后要适当安抚、开导,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爱他的,这样才不会使孩子产生畏惧、抗拒甚至怨恨的心理,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真正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