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会做出一些无教养的举止,家长会觉得难受和心烦。尤其是带出去串门的时候,孩子的无礼貌行为,常常会让家长想赶紧带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别在外面丢人。
我曾经就看到过一个四岁的男孩在有人的场合对他母亲大吼大叫,弄得母亲十分难堪,但在公共场合又不知道如何制止。总不能比孩子的声音更大去吼回来吧。有些孩子有很强的破坏性、攻击性,他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让父母提心吊胆,害怕一不小心就丢人丢大了。

可是,就像知识是到用时方恨少,孩子也是待带出去见人时,才恨平时没有给他养成各方面的好习惯,自律性差,摁不住,把不住,害怕带出去,可又不能总是关在家里不见人,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其实,孩子不文明的举止来自于父母们自身。当孩子嘴里塞满食物对着人说话时,我们没有制止。孩子在盘子里乱拨弄菜,挑选自己愿意吃的菜拨到自己碗里,或者用勺子乱敲碗盘,奏出他们认为的动听音符。这些行为,父母平时制止了吗?纠正了吗?还有平时的我们,在怒火中烧之下有没有爆过粗口,骂过人,只有被孩子模仿成功后,我们才过来严令他不能骂人”,那我们为什么不在他学会坏习惯之前,直接给他喂一个好习惯呢?这种正向的引导是否会事半功倍呢?

我还常听到爸爸妈妈们讨论的都是孩子学什么知识,参加什么兴趣班,分享的都是学习材料、资源等等。但其实,随着搜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获取各种知识的门槛会越来越低。相对于早晚都会学到的知识,从小拥有好习惯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让人有紧迫感和时不我待感,孩子不会在原地等着我们去培养和引导他,一旦错过教育和引导他的黄金时间就再没回头路了。

现在教大家一些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1.要让孩子明确哪些事情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长一味的包办。有时孩子都会有疑惑,是不是这件事儿对家长来说更重要?妈妈常常会帮孩子收拾书包,准备衣服,帮孩子洗袜子等等,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一旦父母有事儿,没有准备好这些,孩子就会变得手足无措。要严格划分责任,让他对自己负责,做事积极主动;管理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情绪。鸡蛋从内到外破,才能孵化出生命,内在的驱动力不可忽视。

2.做事儿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做到哪儿是哪儿,得有目标,有计划
要让孩子以终为始,让目标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然后订计划,列清单,规定完成时间,这样才能把事情完成得很出色。没有计划,则没有压力,没有效率。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都用很长的时间来完成,牺牲掉了孩子的纯玩儿”时间,长久下来,他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低。

3.先做必须做完的事儿,然后再玩儿。
不该做的事,勇于说不,做事情要有优先级,美国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受到这样的教育。做日程表,并执行计划;对自己有纪律,做事井井有条,计划一条条被执行完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孩子增强自信,保持理性,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

现在,我们知道了培养孩子的目标和方向,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习惯的养成绝非头脑一热,一跺脚就能完成的事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再加上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本就是有限的,就算是家长对坚持这个词也是有些抵触和压力感的,有些家长一听到坚持二字就自动打退堂鼓了我肯定坚持不了,坚持几天就忘了”,而一个好的习惯形成是有一个周期的,只要坚持4到8周,能初见成效,如果对自己的自制力持怀疑态度,我们可以借助一本自律表,让它辅助你,监督你每天去执行目标。

家长最希望孩子养成哪些好习惯,可以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一天我们只执行5个好习惯, 确定好后,就可以把它直接贴在自律表上。

孩子完成一条就可以得到一个小星星,贴满一页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

目标一点点地完成,孩子的成就感大大增加,家长也能看到孩子一点点地进步,不再担心,一时头脑发热执行的计划,没几天就半途而废。每天只要约1毛,让自律表成为你的好伙伴。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在长时间的坚持后,就会慢慢定型儿,到时候你想给他专门改,都改不过来了,那将成为他一生工作生活的一笔大财富。
【一年装】台历式儿童成长自律表 ¥39.8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