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人生有三境界:
骆驼、狮子、婴儿。
如果前两者代表的是负重、是承担、是拼搏、是奋进,
那总有那么一刻,人生归零,回归婴儿。
道家也讲,人的修养到了一定阶段,
便可以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为什么他们都如此推崇婴儿”的状态呢?
首先,婴儿代表了意识的未开化和浑沌不明。
这里的浑沌”不是贬义词,
而是指人初生于世懵懂无知的状态。
婴儿对万世万物的感受,
都是身体的直觉反应:
物理的、直观的、本然的。
他们没有过去,所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没有判断可以渗入。
再者,婴儿”的情绪是真正地自然流露、
收放自如的。
没有诈伪、没有巧饰、没有夸张、没有过度。
他们的情绪仿佛一阵波浪,来无影、去无踪,
连雪泥鸿爪,都不会留下。

待到婴儿长大了,我们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
教育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把知识之光带进他们的意识:
自然的、科学的、人文的,
再进一步,道德的、文学的、人性的。
直到有一天,我们被经验和知识武装,
变成一个渊博的,或者肤浅的成人。
但是这里其实有一个悖论,
就是知识越多的人,
我执”往往更重。
从字面上看,很好理解,就是对自我的执念。

知识多了,便会把自己更多地认同成思维,
把思维等同于自我的存在方式,
所谓的我思故我在”。
越是专注于思维,
思维便越是翻江倒海、瞬息万变。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情绪、意识也受到干扰,
仿佛乘坐一艘孤舟,在思维的波浪上摆动,
身不由己、无力摆脱。

道家讲绝圣弃知”,
佛家要我们放下知识的障”,
其实都在告诉我们,
人生的大修为,需要我们有一天,
把学到的知识,都放下。
当我们是婴儿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然后慢慢我们获取了知识,积累了经验,
体验到世事的无常、人世的悲欢,
开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到最后,一切的知识、经验、
过往的种种、对未来的期望,
都放下了,于是云开雾散、月朗风清,
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大智若愚,不是婴儿般无知无畏的愚”,
而是在人生的历练下,千锤百炼、婉转往复,
百转千回之后的无所谓、不在意和不入心。
我们拼命得到很多东西,都是为了有一天,
能更好地放下;
正如,我们努力而深刻地生,
是为了有一天,
能有尊严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