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的内疚感,或许是最有效的惩罚手段,但明确惩罚的目的更关键

文|小郑谈育儿(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惩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改正行为,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惩罚之所以会有效,是因为它会让孩子害怕,这个害怕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结果的害怕。比如跟孩子说不能摸插座,当心被电到,再比如让孩子看到别人摸开水,被烫着的画面,他就会知道自己要小心等等!

如何防止孩子重复犯错误,让孩子产生内疚感是比让孩子害怕更为有效的手段

孩子意识到行为的危险,就不会再去做了,这种害怕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这种害怕它能很好地保护孩子;另一种害怕则是权威的,比如说孩子偷东西,父母打他的手;孩子上课乱讲话,老师就批评他,罚他站到教室外面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孩子对权威的害怕。这种情况下,孩子虽然害怕,却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行为本身的错误,只是单纯的害怕权威,一旦他能够躲避权威的惩罚,他就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

其实对孩子来说,想要让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内疚感会比害怕更为有效,通常孩子在做错事之后都是有内疚感的,这种内疚感其实就是自我成长的动力,为了避免内疚感,孩子就会去做些改变,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但是如果父母因为他的错误,严厉的惩罚了他,他的内疚感就没有了,他会觉得我虽然犯了错,但是已经受到惩罚了。如果这种惩罚经常发生,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犯错然后被惩罚的模式,在意识到自己错误之后,他不会想着我如何去改正,而是会想着怎样赶快被惩罚一下,迅速逃避内心的内疚感,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的内疚感,或许是最有效的惩罚手段,但明确惩罚的目的更关键

孩子做错事之后,只要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就会产生内疚感

这就意味着他下次不会再轻易地犯同样的错,此时的内疚感起到了很好的惩罚效果,而且通常这种错都是孩子无心犯下的。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哥哥,小的是妹妹,有一次哥哥因为想单纯地吓唬一下妹妹,从背后推了妹妹一下,结果妹妹摔倒在地上,刚好磕到了松动的牙上,牙掉了满嘴都是血,哥哥一看吓坏了。我这个朋友听到哭声就跑过来,检查发现是女儿松动的牙齿掉了,其实没什么大事,于是简单处理了一下就没有什么大碍了,当他安抚好女儿之后,回头看儿子时,发现他一脸害怕的看着自己,当时我这个朋友就跟孩子说,你知道自己做错了,是不是?儿子带着哭腔说,妈妈我错了,但我不是故意的。朋友就说下次要小心,你是哥哥,要保护好妹妹,爱护妹妹,不能欺负他,知道吗?孩子点点头,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哥哥就真的有了当哥哥的样子了,特别的照顾妹妹,兄妹两的关系也特别的好。这个过程中,妈妈之所以没在责骂孩子,就是因为孩子已经知道错了,这个时候让孩子们内疚感自然的发挥作用就最合适,内疚感自然的就会让他做出改变。而如果妈妈还要责罚他,他的内疚感就会消失,他就不太会做出怎样的改变了,而且惩罚还有可能让他生出憎恨的情绪,以后对妹妹更坏,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

对孩子来说内疚感或许是最好的惩罚,因为当他内疚的时候,他的心理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会让他做出改变,但如果这个时候,他受到了惩罚,被惩罚的痛苦和内疚感抵消,他的心里反而就平衡了,没有了内疚感,他当然也就不会主动的去做改变了。

这种现象在家长对孩子控制过严的时候也会出现,比如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的健康,从而过分限制孩子吃冰激凌或者某种零食,即使给孩子吃的时候,也会唠唠叨叨,这个东西吃多了不好,吃多了肚子会痛,对牙齿没有好处,你少吃一点等等等等。

但他们会发现孩子对冰淇淋的渴望反而会更为强烈,甚至会去抢其他孩子的或者采取偷钱的方法去买,我们教育打骂了也没有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他明明知道这么做是错的,为什么还要做呢?难道这个时候他没有内疚感吗?当然是有的,其实这个时候,就是由于过于严苛的控制,抵消了内疚感带来的不平衡,本来抢东西或者准备要偷钱的时候,孩子内心就会有内疚感,由此产生了不平衡,就会让他不再去这么做。

但是由于过于严苛的限制下,孩子会想,为什么别的孩子能有我没有?为什么这么不公平?这些想法很容易抵消内疚感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消失后,而他的渴望又很强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很好的借口,随后做了错事也就很自然了。

冰激凌

利用孩子的内疚感,往往就能达到惩罚的目的,但如果忽略了孩子本身自然的内疚感,反而达不到有效的目的!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满足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可以吃冰淇淋,但一次不能吃太多,吃什么口味,吃什么配料都由孩子自己决定。最关键的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享受美好的时光,而不是反复的控诉冰激凌的罪恶,不停地劝孩子少吃,这样一来冰激凌对孩子来说也就只是一种普通的食物了,很美味但是吃多了不太好,没有什么特殊的,他也就有了合理的满足,冰激凌也就不会再成为他压抑的渴望了,他自然也就不会去做那些不合理的事情,即使做了,内疚感也会促使他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当然研究已经证明适量的吃些冰淇淋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利用孩子的内疚感,往往就能达到惩罚的目的,忽略孩子本身的内疚感,通过打骂来惩罚,常见的结果要么就是屡罚屡犯,要么就是很大的心理伤害,我们也一定要清楚。

当然利用内疚感做惩罚的时候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内疚感一定是孩子自然产生的,而不是我们强加给他的,自然产生内疚感,跟孩子的行为直接有关,比如他偷了东西摔碎了,或者打伤了人,这些都是他自己做错了某事而造成了坏的后果,他就有内疚感,这种内疚感会让他主动的改变和成长。

但是内疚感绝不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比如很多父母会跟孩子说,我这么辛苦工作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你怎么就不能努力一点呢?或者说我辞了工作,都是为了照顾你,你看看你自己,整天就知道玩,这些话会激起孩子的内疚感,但是这种内疚感,不是孩子自然产生的,而是父母强加给他的。

冰激凌

这些话会让他觉得是我让爸爸妈妈这么难受的,是我让他们这么生气的,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要为父母的幸福负责,这一点他当然做不到,一旦他感觉到自己做不到,就会有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和内疚感就会影响他的整个生命质量,他会很难感觉到幸福和快乐。

没有人会喜欢内疚感,所以内疚感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惩罚,但我们一定要小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内疚感,会让孩子主动的去改变和提升,而被强加的内疚感则会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无力感,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主动改正和提升自己。内疚感也不例外,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惩罚的目的。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和我讲讲你们惩罚孩子的心得体会吧。

这里是小郑谈育儿,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