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店里吃饭的时候,看到一个小男孩哭着跟妈妈要什么东西,妈妈一直没给。这位妈妈先是自己玩手机,完全不理会小男孩。但小男孩一直没放弃,一只手拉着他妈妈的衣角,一边哭得越发大声,试图引起妈妈的注意。
这个时候,妈妈终于转过脸来看小男孩,但她的表情不太好。双眉紧皱,嘴唇紧抿,一张脸绷得紧紧的,似乎在酝酿着怒气。
果然没一会儿,这个妈妈开始骂小男孩,想让小男孩安静下来。但越骂,小男孩哭得越大声,不依不饶地仍旧说着:我要,快给我。”
作为父母,我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类似的情况,比如让孩子写作业孩子不肯写,逛超市孩子非要买某个玩具等,每每这些时候,便会上演哭闹与惩罚之间的博弈。

我之前写了一篇文章,有很多网友留言说家中孩子就是喜欢对着干,要么耍赖,要么扯着嗓子使劲哭,家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什么效果都没有。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个比惩罚更有效的管教熊孩子”的办法。在《去情绪化管教 帮助孩子养成高情商 有教养的大脑》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每一次管教,都是塑造孩子大脑的关键时刻。而运用BrainC”准则能够重塑孩子大脑,让孩子培养正确的行为规则。
那么什么是BrainC”准则呢?
01 BrainC”准则了解孩子管教中的大脑孩子之所以会逆反、不听话,以及通过正确的管教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的行为并帮助孩子建立相应的行为规则,这些都与大脑的特点有关系。
l BrainC”准则之第一条:大脑在变化——孩子会做一些令家长头痛的行为的原因这一条是说大脑是在变化着的,尤其是孩子的大脑。
人的大脑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果按纵向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上脑和下脑。其中下脑是指由脑干和边缘系统组成的底层区域,通常被称为爬虫类脑”。这一区域的大脑源于古老的大脑构造,主要负责自动式的无意识思维,包括那些最基础的神经和精神活动:比如强烈的情绪如兴奋、愤怒、悲痛等,还有呼吸、消化吸收等身体机能。

下脑很早就发育了,特别是脑干部分,孩子从出生起就非常活跃了。
而上脑主要是指大脑皮质部分,位于我们前额的后部,是大脑最外面的一层。主要负责有意识的思维,是一个负责复杂思考的部位,具备多种能力,包括全面决策和筹划能力、身心管理能力、个人洞识、灵活性和适应性、共情力以及道德观等。
正是由于上脑存在,将我们与爬行类动物区分开来,使我们人类能够思考、能够共情、明是非、知对错。但上脑的发育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初生的孩子,这部分的大脑通常才刚开始发育,是不发达的。一般直到25岁左右,这部分才会发育成熟。
所以一般来说,不管是6岁的孩子,还是12岁的孩子,如果做一些在家长看来不听话”的行为,并非故意,而是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他们自己也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原因。
所以有些家长认为,打骂、坐冷板凳这些惩罚行为能让孩子听话、顺从的想法,其实是不可行的。即使有效,也只有短期效果,而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l BrainC”准则之第二条:大脑是可以被改变的——正确的管教方式能够帮助孩子重塑大脑、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也就是说大脑除了随着时间在变化,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去改变它,这在脑科学上被称为神经可塑性”。
所谓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因为我们所经历的事而发生物理性变化的可能性。比如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经过训练的伦敦司机大脑中负责导航相关能力的海马体部位的尺寸要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大。
也就是说大脑具有无限的适应能力,而这个适应能力能够通过相应的锻炼得到增强,大脑可以被改变。

加拿大神经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说过:一起被激活,连接成网络”。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所遭遇的体验做出反馈时,神经元也会被激活,它们会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网络。某种体验被一遍遍加强时,这些连接也会被加强加固。
比如一旦我们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相处方式,告诉孩子该怎么反省自己的行为,教孩子如何进行正确的社会交往如尊重、信任别人,创造机会让孩子为自己做计划、做决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带孩子见识更广阔的世界。经过一遍遍的强化,孩子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便会对他们的大脑起作用,并最终影响他们看待这个世界方式,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l BrainC”准则之第三条:大脑是复合的——不要试图激怒下脑,而是要激活上脑,才是正确的管教方式大脑是复合的,是多面的,不同区域掌管不同功能。但今天主要从上脑和下脑来讨论。
上脑是理性的,下脑是冲动叛逆的。有些家长说,孩子逆反不听话,越骂越叛逆。这是因为我们激发了孩子下脑的叛逆性,让下脑侦测到了威胁,继而启动反抗、逃离等行为,这是人类的一种自卫行为,是一种生物性行为,而并不是孩子在故意与我们做对。
科学研究发现,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激活孩子的上脑,来约束下脑。比如与其恶狠狠地命令4岁孩子安静下来,不如温柔地把孩子拉进怀里,聆听孩子不开心的原因。

BrainC”准则告诉了我们,孩子不能控制自己言行的原因在于上脑发育还不成熟,很多时候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管教方式重塑孩子的大脑,改变孩子的行为规则,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与世界相处;大脑是复合的,通过适当地引导而不是激怒孩子,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02如何运用BrainC”准则来更好地理解孩子,并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呢?BrainC”准则告诉我们,大脑是变化的,可以被改变的,是复合的。根据这些知识,我们可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第一,与孩子间建立情感连接。情感连接是指给孩子关注、时间、陪伴以及爱。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这样会不会宠坏了孩子。
实际上,情感连接与娇惯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娇惯的重点不在于你给予孩子多少时间、爱和关心,而是给予孩子各种各样的东西,庇护他们免受困难和痛苦。而情感连接的重点在于同孩子一起度过困境,并在他们感到难过时陪伴他们,在孩子人生道路上,面对无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时,为孩子提供他们真正需要和必需的东西——爱、关心、理解、时间和尊重。

正确的情感连接,我们需要做到这几点:
l 三连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为什么我家孩子是这种表现?不要一上来就认为孩子是被宠坏了,或者孩子是故意使坏。想想BrainC”准则第一条,仔细观察、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因为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控眼前的情况造成的。
比如你正在专心地写工作报告的时候,4岁的孩子突然打了你手臂一下,还挺疼。如果你不问清楚就生气,那么孩子会哭闹。但如果你静下心来问问孩子怎么了,就会知道,孩子已经喊了你好几次,而你完全没听到。孩子不知道怎么做了,只能通过打你来引起注意。
此时此刻,我想教会他什么?我们管教孩子,并不是为了给予孩子惩罚,而是想让孩子明白更多关于自控、分享和负责任等道理。而吼叫、打骂、坐冷板凳这些惩罚措施是根本没办法教会孩子这些道理的。

该怎么做效果才最好?我们应该结合孩子的年龄、当前的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来思考比惩罚更有效的方法。比如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弄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再引导孩子正确的做法。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温柔而坚定。
l 对孩子表达安慰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要试图再去激怒他们的下脑,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更糟糕。我们应该安抚孩子的情绪,安慰他们,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才能达到更好的管教效果。
表达安慰的时候,最有利的非语言反馈是与孩子进行肢体接触:拉住孩子的手臂,将他拉进你的怀里,抱着他,然后用另一只手轻抚他的后背,或者抓住孩子的手。
无论是细腻如拉着孩子的手,或外放如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都能迅速缓解紧张的局面。这是因为当孩子感受到真心关爱的接触时,大脑中能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如催产素的分泌会增加,而让人感觉到压力的激素如皮质醇的分泌会减少。
也就是说给予孩子亲切的爱抚,能促进大脑的化学物质变化。这种变化能将孩子从愤怒或其他不好的情绪中拉出来,并稳定下来。当然,这种不具备威胁的姿势同时也能让家长自己平静下来。

只有双方都在平静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激活上脑,传达信息。
l 对孩子表达认同除了表达安慰之外,我们还要向孩子表达认同。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们,我们知道他们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与他们同在。
这也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与孩子的主观感受靠拢。
比如有一天孩子很沮丧地从学校回到家,不愿意做作业。这个时候,你可以过去,抱抱孩子,并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沮丧,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认同的第一步是理会孩子,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一上来就因为孩子不做作业而发脾气;认同的第二步就是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认可。这不仅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让孩子明白自己此时的情绪是什么。
l 停止唠叨,专注倾听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得太多了。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超限效应”,就是说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现在想象一下,你在做一件工作,但你领导在你旁边不停地叨叨叨,这个不好那个不对,你心里烦不烦,想不想发火?孩子也一样,你不停地念孩子,不停地说着他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孩子心里肯定烦躁,更加不会听进去,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以为自己的说教有用,是建立在孩子能够倾听并作出理性回应的基础之上的。但我们要明白的是,孩子的大脑是处于变化中的,如果孩子的情绪激动,下脑占据上风,那么他的上脑是没办法充分发挥作用的。
所以我们应该在认同了孩子之后,闭上嘴,仔细去倾听孩子的话,让孩子来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他需要什么。真心实意地去倾听,去理解孩子话里所蕴含的情绪和感受,去探寻孩子的内心活动。不要说教,不要为自己辩护,不要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你只需要倾听,和孩子一起,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表达、抒发自己。
l 反射你所听到的东西反射的本质在于将我们听到的话传达给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听到了他们的话,我们理解他们。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倾听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平静和治愈。
比如晓琳因为哥哥弄坏了她的玩具小熊,很生气,并一边哭一边喊:哥哥,我讨厌你,讨厌你!”这个时候,妈妈或者爸爸可以拉过晓琳的手,抱抱晓琳,或者用手轻抚她的后背,安抚她。然后跟她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很生气。”然后让孩子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并将听到的话反射给孩子:我知道你真的不好受。”
接下来既要将信息反射给孩子,又不能强化这一信息,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很讨厌哥哥。这个时候需要小心一点:你这么生气并没有错,我不怪你。如果有人把我心爱的玩具弄坏了,我也会难过和生气的。但我知道你是爱哥哥的,你们几分钟前还在一起开心得玩呢。”
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看到了他们,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与他们同在。这样才能建立情感连接。

第二,对孩子的行为设限。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之间进行情感连接,让他们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的时候,我们都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纵容孩子的每个念头。
比如孩子在玩具店很想要买一个玩具,家长不同意买,然后就在那里乱扔东西。这个时候,就不光光是一句你看起来不开心”就可以了的。这不仅不负责任,让孩子以为什么都可以做,而且完全无法让孩子稳定下来情绪,并学会正确的处理办法。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也知道你现在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担心,我会帮你的。”然后与孩子继续进行情感连接的同时,也可以和孩子进行必要的肢体接触,如温柔地将孩子抱起,用手轻抚孩子后背,直到孩子冷静下来。
记住,孩子是需要我们的。我们要陪着孩子走出情绪的困境。当孩子恢复平静并能够控制自己的时候,再来和孩子谈谈刚发生的一切。
既要与孩子进行情感连接,也要为孩子的行为设限。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更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做错了,我们也会和他们在一起,我们对他们的倾听、爱和关注也不会消失。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安全感,才能在安全、熟悉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并在我们的帮助下,更愿意和我们一起,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