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教育方向是孩子成长的风帆,老师只是领路人,父母才是掌舵人

教育,所谓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即孩子效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所谓育”是养子使作善也”,就是使孩子要多做善良事。

前些日,大抵用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

教育方向是孩子成长的风帆,老师只是领路人,父母才是掌舵人

白鹿原

我看书是习惯多看几遍的,第一遍阅读故事,第二遍体会思想。看完小说的第一遍,记得的角色有黑娃(鹿兆谦)、白嘉轩、鹿子霖,还有个神机妙算、如诸葛再世的朱先生。再等第二遍看完时,脑袋里只留下了两个人——黑娃和鹿兆海。

这无关于黑娃的曲折的身心历程,也无关于鹿兆海的悲痛的英雄结局,只为感叹读书和教育给他们形象、思想和行为带来的巨大变化。教育的作用在他们身上展示地淋漓尽致。

黑娃起初在富贵人家做工,沦落成了一个偷女人、当土匪的不孝逆子,竟自打在朱先生门下受教念书后,变成一个诚心回家祭祖、带领保安团起义的英雄营长。朱先生说黑娃是他最好的弟子”。

鹿兆海在抗日的中条山战役中壮烈牺牲,遗体被军车运回白鹿村,遵照先前给朱先生的承诺,也带回了一个铁盒,里头装的是他亲手杀死的四十三个日寇的毛发。

教育对一个人,无论他是幼童、青年、成人还是老者,竟会有如此重大、更如此彻底的行为和思想的转变,我感受到了极其真切和热烈的能量。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内心更迫切地感受到了现代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方向偏离了——它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思想价值观、行为规范上太过片面和脆弱了,几乎只是在为考试的分数在成长,行如枯木,思如死水。长此以往,同样偏离了方向的价值观会根深蒂固,再难改变了。

中国式家庭教育


上教下效”。

然而,学校里的老师关于思想品行”的内容的教”实在有限,更在管教学生方面,考虑到家长的态度而畏手畏脚。无奈的是,父母在养子使其所善”方面,已将其摒弃干净了罢。

于是,为了不生事端”的教育气氛,老师和父母们默默地达成默契,像配合很好的两位雕刻家。他们的教育方式就是手里的凿子”和锤”,把最单纯的孩子的头雕刻成数学公式,把他们的躯体雕刻成英语语法,把四肢雕成了须背诵的课文。结果,孩子也如同僵硬的石膏一般,没了温柔和善良,体会不到生命的斑斓和创造的灵感。

越来越多的孩子和青年,在思想上失去了辨识能力,在行为上欠缺执行力,更没有了自控力,却热衷于用语言、文字,甚至是行动来批判和惩罚令自己不满的一切。

不论正确和错误,也不论好事和坏事,上到国之大事,下到个人矛盾,只要是心生不满的,就必须用非凡”的思想写一段言辞激烈的话来批斗一番,或者用过分的行为来发泄一回,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心里疙瘩,心情才变得顺畅愉悦。

教育

中国式家庭教育


懒,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上的低效率,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对成功和上进的不主动追求,甚至对其嗤之以鼻。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落后和麻木,如同文盲和乞丐。太多的人只图眼前的愉快和自由,没有一丝的压力和忧患意识,选择游戏、成为直播网红、依仗父母坐吃山空”等低成本换取短暂的无忧无虑。

这群人渐慢地或者已经沦落成无行为能力”的人。处于这些位置上的人,有多少人的思想停留在十年以后的自我价值定位?而不得不深思的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涉猎这些?

思来想去,不可否认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社会工作所需”的严重脱离,甚至是相互悖逆。

这等环境下,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毕业后频繁换工作,或辞职后继续入校深造。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以后,越来越普遍发生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树立的思想标准和养成的品行与当下的社会要求和气氛严重脱离,就像是要让一滴精榨的油融入水中,实在困难。

正义思想

脱离现实的家庭教育

从家中父母那里获得的唯分(成绩)”思想,和在学校学到的唯一的学习能力,终于养成了失实的处事判世的性格。在十几年的成长生活之后,竟然变得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节奏,这是目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


冷静下来,回顾一下这些年看到、听到的种种社会事实——校园欺凌、孩子和老师、父母的冲突、部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相关报道层出不穷,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父母的填鸭式教育和学校的应试教育,类似形式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存在二十余年,接受这类教育的人,有的已为人师,大多数也已为人父母了,如此去教下一代,再继承下去,思想品行的断层会更大,社会素质的表征会越发模糊。

当这些看不到的因素逐渐扩大发展,后又呈现到现实的具体事件中时,就应该得到重视。否则,当正义思想”被负面思想”一步步侵蚀,占据了主体,想修正就难了——为了排除异己,正义思想”会被打上了错误思想”的标签,再难翻身。

导致教育”脱轨的原因,不能归咎于政策或制度,也不能责怪学校老师教育内容的偏离,反而该认真地问责我们最广大父母对教育的认知”,也应该去追究大众对个人能力和价值的衡量标准”——即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方向。

如果整个社会和人群对于分数”、名牌大学”的认可转变成对个人实际能力、品德修养的追求,把衡量一个人优秀的标准从分数”转变到其他方向,那想必学校的老师和家长自然会顺应趋势,改变教育内容和方式。

白鹿原

价值观


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但是,必须即刻改变当前的价值标准。

想象到几十年后,这个国家的最普遍的人群是一些思想慵散、品行自我,屈服于法律之下,却凌驾于道德之上的人,那会有多么的不可控制?我等思想教育呐喊了许多年,却已然晚了二十多年,执迷于应试教育了二十多年,再不能再如此下去了。

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不得少,过马路一看二慢三通过”的教育不得少,少年强则国强”的教育不得少……思想到了一定高度,行为自然会跟上脚步。那时候跟随思想而付诸的行为一定是善良正义的,也可能会是英雄且伟大的。

这样的思想教育,要伴其一生,任何时候都不晚,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就在此时,就在此刻。

越来越

家庭教育

说到这,突然又想起《白鹿原》里有这么一段:白嘉轩和鹿子霖将白鹿村的祠堂翻修一新,并在其中设立学堂,去找朱先生求一名知识和品德都好的先生”,结果朱先生一见二人,跪倒在地,说:

二位贤弟做下了功德无量的事啊……祖宗该敬该祭,不敬不祭是为不孝……兴办学堂才是万代子孙的大事;往后的世事靠活人不靠死人呀!靠那些还在吃奶学步的穿烂裤裆的娃儿,得教他们识字念书晓以礼仪,不定那里头有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呢。你们为白鹿原的子孙办了这大的善事,我替那些有机会念书的子弟向你们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