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上初中后,成绩从入学的八十多名掉到了三百多名,让父母焦虑不已。
侄女妈妈说:
这孩子每天晚上呆在房间里学习到半夜,连周末都没有好好休息,怎么成绩还退步了?”
我听完以后很意外。
因为大家眼中的侄女刻苦、努力、自觉,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有一次大家出去玩,别的小朋友都在玩,她独自一人拿着试卷做了起来,当时引来了一片赞叹声。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学习状态,成绩该越来越好才是。
侄女的这种状态,其实是陷入了假努力”的困境:
平时很刻苦,但是成绩却上不去。
很努力地在做一件事,还是错误百出。
看着很努力的孩子,却越学越笨”,它的背后其实是因为孩子做了很多无用功”,偏偏父母还无法察觉。
尤其是孩子有这三种迹象,说明他正在做无用功。
01
凡事都要人催,努力变成假把式”
有一位爸爸偷偷拍下了儿子写作业的全过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视频开头,爸爸对儿子说了一句儿子,赶紧写作业吧”,然后就出门了。
爸爸走了之后,儿子开始认真写作业,但认真的状态只维持了十几秒,孩子就开始了小动作。
敲墙、拉门、在墙面画画、扭身体、扣脚、上厕所…
9分钟的视频,孩子真正写作业的时间只有两分多钟。
这一段过于真实的视频,让很多父母感叹:这就是我家的娃”。
生活中从不缺乏三心二意”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有一个问题不自律”。
做事总爱拖拉,明明半个小时就能做完一件事,却偏偏要花费2个小时;
能独立完成的作业,非得父母催促和监督才能自觉。
如果孩子做一件事时很容易就被其它事吸引注意力,他的专注就变成了假把式”。
雷军曾说: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
真正的努力,从来不是比谁熬夜到更晚,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而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抛下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
今年一个叫吴京泰的男孩因高考优秀,成了很多人的榜样。
吴京泰从小就不允许自己成为懒孩子”,生活作息也非常自律。
他有自己的原则:闹钟响了,立马起床,从来不赖床。
正是这种持续踏实地做好生活和学习上的每一件小事,让他在高考中发挥出色。
如果孩子总是做事拖拉,必须要人监督和催,无论他看起来多么努力,也不过是假把式。
自律,才会让孩子的努力开花结果。
02
总是陷入比较”之中,孩子越来越弱
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好胜心很强,很爱和别人比较。
在学校考试考不过别人,就会疯狂做题;
钢琴弹不过别人会崩溃大哭;
连早上上学比别人晚,心理都会不平衡。
这样的孩子心里总存有一种我比不过别人,那我就很丢人、很糟糕”的负面心态。
他们把表面的输赢看得太重,心理上就会变得偏激,因此往往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他们的心里想的可能是为什么他考得比我好,究竟凭什么?”,而不是我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好”。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努力,但注意力会转为对他人的嫉妒和不平衡,比着比着就会弱化自身的动力,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爱比较的孩子,通常有两个结果:
赢”了,便愈加骄傲自满,人也会越来越被动。
输”了,那就会变得自卑和压抑,认为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任何意义,最后慢慢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曾经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一个高中男孩,以前每一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但高考成绩出来以后,他的成绩竟比同班同学低20多分。
于是男孩心生忌妒,将同学的志愿偷偷篡改了。
这一改,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
当孩子陷入了爱比较”的困境,内心就会萌芽一种我要赢”的胜负欲。
把输赢看得太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重,人也越来越弱。
03
爱威胁”父母,让孩子越来越被动
心理学家马克·莱珀、大卫·格林和理查德·尼斯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们把随机抽取的一部分3-5岁的儿童分成两组,要求他们认真画画。
一组是坚持画画可以赢得优秀小玩家”的奖励;另一组除了给他一支画笔什么奖励也没有。
起初,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对画画的积极性更高。
然而几周以后,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已经没有人坚持画画了,而没有奖励那一组一直在坚持画画。
实验得出结论:
物质满足能够推动孩子一时的前进,当满足感消失后,动力也会随之消失。
这个实验足以证明,父母利用物质诱惑”来激励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无效的。
但很多父母却惯用条件式育儿”来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本身是好事,怕就怕父母用错误的激励方式,让孩子学会了用条件威胁”父母:
我把作业写完,看半个小时电视”;
我考到了前五名,就带我去游乐场”;
你不答应我,我就不写作业”。
孩子习惯性地威胁”父母,实际上就是在绑架父母,潜意识认为威胁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如果此时父母妥协,只能激起孩子一时的兴趣,而不能达到让孩子持续的效果。
就好像某些孩子会说:
你不给我奖励,你管我考多少分;
你不答应我,我就不读书了…
满足孩子需求换来的动力,永远都是被动的努力,它只能短时间刺激孩子,却不能诱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04
真正努力的孩子,是在质量上取胜
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孩子的优秀,耕”的是自律和力量,收获的是自信和自觉。
懂教育的父母,能真正利用勤奋”让孩子从一个普通人脱颖而出。
因此,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抓住这三个教育先机。
1)培养好习惯,让孩子在自律中提高效率
曾有机构对数千名哈佛大学的家长做过调查,结果显示:
72.9%的哈佛大学的父母认为,孩子非常自觉,成绩不需要父母操心。
要想让孩子自主向前,那就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孩子才会在该努力的时候绝不会偷懒。
前不久一个8岁的男孩火了。
他非常自律,已经连续晨读400天了。
说起男孩的习惯,妈妈说他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看动画片,妈妈为了改掉这个坏习惯,每天都会陪着男孩看书。
久而久之,男孩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高。
自觉的孩子更能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不用提醒就会用效率去学习。
培养孩子的自律,给父母两点建议:榜样和监督。
父母要用言行为孩子的自律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孩子没有自主能力时,用规则去约束孩子。
渐渐地,孩子会自觉养成自律的习惯,他的努力也会变得更有意义。
2)肯定孩子,让孩子找到方向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在4岁的时候就会出现争强意识,逐渐开始争强好胜,以此来获得关注和大人的赞赏。
因此当孩子总是喜欢和别人比时,其实内心更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认同。
孩子6岁开始,胜负欲会逐步增加,父母的关注和肯定是最好的认同手段。
父母只需要这两步。
别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给孩子正面的评价,让孩子认识自己,让他觉得我不需要和任何人比,我就是独一无二的”来激励他前进。
帮孩子摆正输赢的心态:
爱比较的孩子,更需要关注和陪伴,它可以弱化孩子的恐慌和自卑,去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能从父母的爱中注入力量,更能激励他向前。
3)培养孩子的自驱力,让孩子主动去做是关键
在《中国少年故事》中,陈思凝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
她的妈妈在谈到教育时这样说:
不要逼着孩子去学习,而要培养他的自主性,让孩子自己寻找动力和错误,做一个教育的旁观者。
父母的干扰和诱惑,它只会让孩子被动地努力。
让孩子主动向前的秘诀在于信任和规则”,它能充分激发孩子的自控力。
樊登老师曾经说过,他家里的电子产品从来不上锁,也不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看电视,而是给孩子制定一种规则。
他告诉孩子:我相信你能监督好自己。”
信任,其实是让父母把主导权交给孩子,引导他我该怎么做”,这会让孩子充分被尊重。
规则,会培养孩子的边界感,让他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执行力。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之路的摆渡人,既要做榜样,又要做导航。
不要怕监督孩子,因为养好他的习惯,孩子能学会自己掌控人生;
肯定孩子的成果,给孩子内心注入力量,让他相信我可以”。
父母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里程碑”,用智慧才能点亮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