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沧浪之水》|我发现,委屈自己又对孩子无度才是最可怕的妈
最近,我又将《沧浪之水》读了一遍,这已经是第三遍了。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它便一下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心中完全被主人公的沉浮和命运而牵扯着。
后来,又读过一遍。每次读都因为自身人生经历的不断改变,而能在书中看到不同的东西。
最近再读,可能是因为自身成为母亲的缘故,文中的董柳吸引了我很多的注意力。
01一个宁可委屈自己万分,也不愿让儿子受丁点儿委屈的妈妈董柳是书中主人公池大为的妻子,在之前的两遍阅读当中,并没有特别注意她,仅仅是把她作为池大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配角来看待的。可是,这次看完之后,却对她有了很深的感触。
董柳是医院的一名护士,是池大为在一次交际舞会上认识的。在众多年轻靓丽又刻意打扮过的护士人群中,素颜的董柳是太普通了。可是,跟其他护士的热情和用心相比,董柳的淡然和朴实却让池大为怦然心动。
交往了几次之后,董柳的温柔体贴,满足于生活现状,不会逼迫自己去争去进步,很契合池大为当时的心境,于是两人便结婚了。

结婚之后的董柳,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除了上班便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池大为身上,每天下班后为丈夫做一顿丰盛的饭菜便成了生活中主要的目标。偶尔逛逛街,只逛不买她也乐此不疲。
可是,董柳的这种对生活的满足和在生活面前表现出的顺从,却从儿子出生之后突然改变了。
儿子出生了以后,董柳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只要跟孩子有关的,她都时刻保持着高度敏感,小到奶粉、尿不湿、婴儿摇床等小的物品,大到居住的环境,所选的幼儿园都得是最好的。
并不宽裕的家庭,在这样不计成本的攀比当中,很快便捉襟见肘。但是,董柳非但没有因此便降低儿子的生活标准,反而将大人的花销压缩到了最低,并且将局促的生活归因于丈夫池大为没有本事,话里话外的嘲讽,任何一个话题最后都能落脚在这件事情上,甚至向丈夫直言:你的自尊不值钱”,这与之前那个董柳简直判若两人。
后来,池大为利用职务之便给董柳提供了业务上进修的机会,可董柳对这个机会完全不放在心上。对于她来说,丈夫有本事,可以给儿子提供优越的条件,这就足够了。
儿子的出生,既改变了董柳对丈夫池大为的看法和态度,又影响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决定这种改变的仅仅是儿子的需要而已。对董柳来说,儿子出生之前,丈夫池大为是重要的,儿子出生之后,丈夫被降到了次要位置,儿子才是最重要的,家里的一切都要服从于儿子的需要。而自始至终,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都是一片空白。
02将注意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的妈妈,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求进取的形象,会对孩子产生错误的榜样力量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青少年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人从三岁起就开始出现一种认同倾向,即不自觉地模仿身边的大人,将他看到的大人的种种行为复制出来,并逐渐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时的行为模仿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最初印记,深刻而难以抹去。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他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与道德水准,这种最初的印记往往伴随一个人终生。”
同学那天跟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一点上进心都没有,现在孩子在班里的成绩已经沦到中等了,在年级里的名次更是惨不忍睹,可是,孩子却一点压力都没有,考多少都行。这种佛系的态度,让我同学简直要崩溃了。

她跟我诉苦,孩子上小学后,为了孩子自己把所有的兴趣爱好都丢了,工作也被放在了孩子的后面,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可现在孩子的成绩却越来越滑坡,你说,她对得起我吗?”同学恨恨地问道。
其实,她们家的情况我还是了解的,如果非要说不思进取”,那也是从妈妈先开始的。我同学从孩子出生后,就全力做起了贤惠好妈妈,无论是孩子的吃穿住行,还是孩子的各种辅导班,都是她的用心所在。陪孩子上辅导班时,自己打打游戏,追追情感剧,时间便打发了。明明还很年轻,可是已经是一副中年大妈的悠闲松散了。
对孩子来说,一个自身积极追求进取的妈妈对自己成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于保姆式的妈妈给自己创造的舒适的影响。如果大人自身不求进取,仅仅从语言上要求孩子去成为一个严于自律、不断努力的人,那么不仅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还会以为大人的言行不一降低在孩子眼中的威信。
◆过于以孩子为中心,容易给孩子创造一种溺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不辨是非
溺爱是一种无原则的放纵抚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人经常处于一种不明是非、唯我独尊、无法无天的境地,很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任意冲动的行为习惯。
在《沧浪之水》中,有一次董柳和池大为一起去丁小槐家,大人在客厅里说话,两个孩子在屋里玩,等到出门后董柳却怄了一肚子气。原来,她去屋里喊孩子时,发现自己的孩子趴在地上被丁小槐的儿子当马骑。

出来后,董柳便训斥孩子:一波你怎么这么没有用,你比他还大些,他要骑你,你不会骑他?你怕他?”看孩子委屈着不做声,董柳更是直接传授孩子:一波你也不给我争口气,他要骑你,你偏不肯,还要骑你就咬他一口,让他知道你是老虎,他敢骑老虎?”一波说:咬人老师会批评的。”
因为把孩子看得重于一切,董柳便看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即使仅仅是两个小孩子之间的玩闹游戏,她也会因为孩子被骑受了委屈而耿耿于怀,甚至直接传授咬人”的方法。但是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孩子产生影响,起初可能会让孩子深感迷茫,在正确和错误之间摇摆,但是这样错误的教育方式接受得多了,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李玫瑾教授说:思维方式决定观念,行为习惯决定性格,当自私与任性成为人的一种心理风格后,人格缺陷就已经形成。具有这种缺陷人格的人,当他成年后独立地进入社会生活,自然而然地会将他在早年家庭中形成的个人心理风格带到社会活动中,将各种社会情境视为家庭背景,将他人视为理所应当顺从他的家人,一如既往地唯我独尊、无敬无畏、无规无矩。”
生活中有太多家长看不得孩子受任何委屈,这种无原则的对孩子好,其实是为孩子埋下了一颗荆棘的种子,最终自食其果的仍然是孩子。
◆习惯于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也习惯于以此来控制孩子
在暑期的热播剧《小欢喜》中,宋倩是三位妈妈当中受争议最多的一位。

宋倩在辞职之前是春风中学的金牌老师,非常地优秀,可是,为了女儿英子,她毅然辞职了。辞职后的生活便是一切以英子为中心,精心安排她的生活和学习,然后让女儿按照她的预设轨道往前走。每当英子的想法跟她的相背离时,宋倩都会拿出杀手锏,我为了你辞去了春风中学的工作”。
于是,英子便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妥协,可是,随着妥协的次数越来越多,英子的内心也越来越压抑。结果便是,宋倩越是想控制,英子便越是想逃离。
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有太多的父母缺乏边界意识,喜欢牺牲自己去服务孩子。这样做或者会导致孩子无限度地索取,或者会让父母将自己做出的牺牲作为控制孩子的条件,进而严重影响到和孩子的关系。
03如何做才是一个妈妈的正确打开方式?◆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做什么样的人
董卿在生完儿子以后,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虽然收获了很多母亲的快乐,但是同时,孩子吃喝拉撒的琐碎生活也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在这种生活中,她越来越迷失自己。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她决定重返舞台。《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便是她回归之后的重磅力作。这两档节目,不仅都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而且将董卿的事业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多年的功底得以璀璨地绽放。
尽管因为工作的忙碌,不能日夜陪伴孩子,给董卿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她始终信奉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做什么样的人”。
◆立足于家庭现实的温情,是一个孩子成长最好的滋养
阎连科出生于河南的农村,特殊的年代加上家中孩子多,大姐又常年生病,家中生活异常拮据。
物质的匮乏,让阎连科从小便吃了很多苦,还很柔弱的肩上便过早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但是,对阎连科的成长影响深远的却不是这些生活的艰难,而是在艰难的生活面前父母的坚强,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谦让、争相对家中责任的担当。

亲人间的情感滋养成为阎连科成长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最大动力,甚至在他成名之后,每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心灰意懒之时,他便会回到他成长的那个小村庄,回到他的亲人的身边,待到元气得到恢复,再重新走出去。
阎连科说: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这种温情和给养,让人的心灵成为未来充满善与温情的一颗心。”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奔波忙碌于自己的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当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些外在的成果时,孩子的心灵和基本的情感却往往被忽略。在家长们看来,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是否有责任感和同情心、是否博爱、他们能否自制、能否付出、能否与人合作,与孩子的成绩和学业上的成功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但是,恰恰是这些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内心幸福指数。
小结:早在几千年前,触龙就凭借一句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说服了赵太后,这句话放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父母来说依然有效。爱孩子,父母首先要言传身教做最好的榜样,给予孩子需要的情感滋养,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因为背后有父母这座坚实的靠山,笃定地前行。二战后,一位从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曾写信给所有老师提出一个请求,这也是所有家长应该听到的话: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士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