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把家教包装成保姆:“双减”真的减负了吗?

众所周知,双减”政策的本意是希望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可以更健康快乐的成长。那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笔者在双减”政策发布之后,采访过一位家长A,她表示

感觉轻松了很多,也不用到处送孩子上课了。”

但是好景不长,所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家长们都在担心: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落后怎么办?

这就让很多地方的住家家教市场变得火热起来。

在上海,很多家长开出上万的工资也找不到住家家教,甚至要到杭州找人。

杭州58同城等中介服务平台,上面充斥着各种家教广告推荐,甚至网页还主动弹出家教类广告。

最近有记者暗访58同城平台,一位住家保姆向记者介绍:

自己有教师资格证,小学、幼儿园带过班,语文、数学、英语都能教。

双减”政策落地,确实在减轻了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曾经,A某说过:

以前会觉得别人家小孩都在偷偷上课、偷偷学习,自己孩子不上不行。双减”一颁布,小区里玩耍的孩子都变多了。”

现在看到这些违规的行业操作,估计这类的家长心理的焦虑感又会加重了。

曾经采访过的另一位家长B对于双减,一直是拒绝的态度:

原来是送去给老师管,现在还得在家管他,真的很麻烦。”

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有孟母三迁。

近有袁隆平母亲教英语,钟南山父亲教做实验。

所以作为家长,在面对双减”时应该做什么呢?

在思想上有意识

双减,不是减责任

减轻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更加考验了家长的责任。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不是家长的借口。

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履行作为父母的责任,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

双减,不是减质量

减少了作业总量、减少了课外辅导班,不代表孩子的学习内容就此减少。

老师负责的是共性教育,家长负责的是个性教育。作为最了解孩子的家长,应该要更加注意挖掘孩子的长处”。

学习是爬坡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双向奔赴。

双减,不是减陪伴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

真正优秀的父母,不是给孩子报了多少辅导班,而是陪孩子成长。

减负减不掉陪伴,因为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经历的一场修行。

在角色上要多变

◆ 心理辅导师

孩子生理上的成长,来自于水、空气、阳光和食物。

心理上的成长同样需要充足的养分。

当孩子遇到烦恼、挫折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及时站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

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永比成绩更重要。

◆ 学习领航员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是孩子榜样般的存在。

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作为家长,让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可以影响孩子、改变孩子、成就孩子。

◆ 人生规划师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好的规划。

家长应该为孩子把控好大的方向,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 爱好合伙人

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个人偏好,并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一起把爱好发展成个人优势。

◆ 习惯养成师

双减”之下,与其关注孩子的成绩是否下降,不如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毕竟学习成绩只是一时,好的习惯收益一生。

在持之以恒的磨合中形成真正有价值的好习惯,需要家长的耐心。

双减”已成定局,孩子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家长的角色也比原来更加重要。那该如何过渡?

调整好心态

面对双减”,不必过于兴奋,也不必过于焦虑。保持平和的心态,接纳这项政策的实施,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

创造陪伴的时间

孩子减少了课外辅导班,意味着孩子在家的时间就更多了。家长应该规划好自己的陪伴时间。有效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沟通时注意方式方法

用心倾听,换位思考,不要情绪化沟通,不要一言堂。

有效的沟通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带孩子多去外面走一走

孩子的时间多了,应该带他们多去户外走一走,让他们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身心健康发展。

老师家长紧密沟通

学校毕竟还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及时做出调整也很重要。

双减”是国之大计、家之大业。既然已势在必行,那就应该做一个有担当的家长,和老师、孩子三方共同努力,一起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