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说急性子的孩子,做什么事都不容易成功?

前段时间去餐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听见旁桌的小朋友在喊:

什么时候上菜啊!我快饿死了。”隔壁桌坐着一家四口,说话的是个6、7岁的小男孩,可能是真的很饿了,就一直在喊着什么时候上菜。

小男孩看着服务员端着菜向他走过来,嘴里不停地说:快点快点!”等菜放到桌上的时候,小男孩夹了一口菜放在嘴里,随后就发出一声尖叫烫死了,烫死了!”,接着就开始嚎啕大哭,看来是舌头被烫坏了。

妈妈也注意到周围的人都在看着,连忙表达了歉意之后,就转头拍了一下男孩子的头说:叫你别急别急,慢慢吃,现在又把嘴巴烫坏了吧!”

为什么说急性子的孩子,做什么事都不容易成功?

看完这眼前的一幕,就想说一句:这孩子的脾气也太着急了!”

其实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孩子都会因为性子太冲而吃些苦头,有很多家长为此而烦恼。

那么孩子的急性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1.急躁孩子背后都有个急躁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都是父母拥有的。孩子和父母天天生活在一起,平时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天可可抱着童话书,想找正在客厅讨论事情的爸爸妈妈帮忙阅读。可可不知道爸妈之间发生了什么,就拉着,妈妈的衣角说:妈妈,你帮我读这个故事吧。”

但是爸妈好像在争执一些事情根,两个人都皱着眉头,怒目圆睁的看着对方,谁都没理会可可。

这个时候,可可又去拉了下妈妈的衣角,妈妈很不耐烦的用手推开了他说:爸爸妈妈真忙着呢,你看不见吗?”可可爸爸看到可可委屈的样子,对妈妈吼到:你自己脾气这么差,对孩子发什么火?要发火朝自己,别吓着孩子!”

妈妈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马上反驳说:你还有资格说我,你自己不也一个德行嘛。上次没让你买电脑你不就发脾气了?”

爸爸一听妈妈这么说他,急躁的脾气马上就上来,又开始大吵了。可怜的可可在旁边吓得哭了起来,又把手里的童话书狠狠的摔在了地上。

父母这才发现,可可已经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这才开始后悔,把自己的急躁脾气传染给了可可。

因为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下,孩子的模仿能力不能小觑。专家表示,孩子会在无意之间模仿成年人的表情和声音,学习大人的言行。

所以,在孩子面前,少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急迫性的话语和烦躁的心态。

因为你的行为举止,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2.让孩子学会等待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安排了十名参加实验的儿童。

研究人员告诉儿童,可以马上吃掉他们提供的糖果,但如果有人能等到研究人员回来的时候再吃的话,还会再给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结果出来后,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这个时间大约在15分钟,此外这些坚持的儿童也得到了相应的奖励。

这个实验也做了好久,研究人员发现,小时候坚持时间越久的孩子,长大以后就越能成功。

小男孩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小的时候不要立刻满足他的需求,那么长大后就会更有成就。

比如:孩子要买零食,要买玩具,不要在孩子脸上看到委屈脸就心软答应孩子的需求。父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推迟孩子内心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在《爱和自由》书中,有个规则就是请等待”。当你想要使用正在被他人使用的公共物品玩具时,请你学会等待。

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们都会经历一个心理的过程。

因为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在心理上经历着自己的情绪已经被时间推磨,加强了孩子们对自我控制的一个心理力量。

久而久之,孩子接受了等待,接纳了这股力量,就慢慢的学会了不再急躁。

3.减少催促,耐心跟孩子对话

生活中,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很多妈妈为了提醒小孩吃饭,可能会这么说:快点,别玩了,该吃饭了”。

3分钟后,孩子没有反应,这时候妈妈就会不耐烦的说:你别玩了,该吃饭了。”

孩子依然没有去吃饭,这时候,妈妈的反应就比较激烈:叫你吃饭你听不见啊,怎么这么不听话啊,再不吃饭就别吃了。洗手了吗?老是吃饭不洗手,教了几次都不知道…”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当父母迫切希望孩子在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频繁催促、提醒孩子。其实这是啰嗦,啰嗦是好的,但是违犯了孩子自然学习方法的机制。

与其不断催促,不如给孩子提供简洁的思路或者执行步骤。在执行步骤的过程可以分好几个目标,孩子更愿意去行动。

可可

比如上面催吃饭的事情,其实妈妈不用一直提醒,你可以走到孩子身边,告诉他:再玩10分钟,我们就要吃饭了。”还有2分钟就要吃饭了,你可以先去洗手哦!”

同样是提醒孩子吃饭,没有了命令、不耐烦的啰嗦,还减少了孩子的抵触情绪。

没有人想大吼大叫地催促孩子,在提醒孩子的问题上,我们需要认真的和孩子进行对话,给他建立起有规划的生活流程。

毋庸置疑,父母的所有都是建立在对孩子好的基础上,但是对孩子好也要用对方法,不是你的急躁,也不是你的没耐心。

我们家长最需要的就是耐心的引导孩子,让孩子试着拥有不疾不徐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