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一旦孩子用哭闹威胁家长,先别急着呵斥,用心引导为“上策”

说起孩子哭闹,很多家长都苦不堪言,孩子想要某个东西,家长不给买,那么孩子就会大哭不已,遇到了自己不满意的事情,也会大哭不止,总之,一点小事情就成为了孩子哭泣的理由。

周末,刘女士带着儿子晨晨去商场买衣服,可是儿子根本就不喜欢商场的衣服,反而被商场的玩具吸引了,在玩具店门前死活不肯离开。刘女士认为,家里的玩具已经成堆,因此不愿意答应儿子的要求。

儿子见妈妈不答应自己,于是开始在地上撒泼打滚,并且扬言,妈妈不给自己买,自己就不起来,想要用这种方式逼迫妈妈为自己买玩具,可是妈妈却在一旁和没事人一样,根本不将儿子的行为放在眼里。

儿子在旁边哭闹了十几分钟之后,看到妈妈面不改色,而且自己也觉得累了,主动放弃了,乖乖地走到妈妈的身边,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带着儿子离开了。

从那之后,晨晨再也没有出现过在地上沙发打滚的情况。

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父母的软肋,有勇气在地面上撒泼打滚,只不过是为了能够让父母注意到自己。可是,当他们发现父母完全不会在意自己的行为时,往往也会主动放弃。

找到孩子哭闹的原因

在孩子哭闹时,很多家长往往想要妥协以便于让孩子情绪恢复正常。其实每个孩子哭泣的原因不同,家长应该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哭闹,根据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

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

有的孩子看到家长的注意力没有在自己身上,因此想要用哭闹的方式引起家长的注意,通过这种方式让家长看到自己,并且给予自己关怀,用哭闹的方式为自己争取公平对待。

希望父母可以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

孩子有了某种需求,可是家长却不同意,他们希望能够用哭闹的方式让父母心软,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很多孩子用这种方式威胁父母,希望父母可以就范。

抓住了父母的软肋

孩子知道父母最怕得是什么,因此他们往往会用父母最害怕的方式威胁父母妥协。很多父母完全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哭闹,他们不希望孩子不开心,孩子也正是抓住了这一软肋,持续哭闹试图让父母心绪难安,从而主动妥协。

面对孩子的威胁, 家长要避免这几个方面

不必大声呵斥

很多孩子哭闹时,家长往往心烦不已,因此往往会想用家长的权威压倒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停止哭泣,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很容易会激化矛盾

在父母大声呵斥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因为恐惧而停止哭泣,可是内心的负面情绪却并没有得以释放,反而堆积在了心里,不利于亲子感情的发展。

不可以动手打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必须要靠打,如果不打,孩子难免会不知道父母的厉害,尤其在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往往会忍不住动手打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变得乖巧。

父母打孩子时,往往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无力而屈服,暂时变得乖巧懂事,可是孩子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下次再遇到此类事情时,还会做出哭闹的行为。

不可以使用冷暴力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哭闹不能惯着,他们则采取冷眼旁观的方式,只是在一旁守着孩子,仿佛孩子做什么都和自己无关。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根本就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很容易会让孩子误会父母。

因此在孩子哭闹不止时,家长不可以使用冷暴力,这种方式往往会将孩子从自己的身边推走。那么在孩子哭闹威胁时,家长应该要如何理智地应对呢?

孩子哭闹威胁,家长可以如此应对

理解孩子的哭闹,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孩子之所以哭闹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长应该努力找到孩子哭闹的原因,并且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是哭闹的方式不能够解决任何的问题,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让孩子懂得哭闹只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是想要解决问题还需要懂得规则。

在规则的范围内我们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可是一旦超越了规则,即使哭闹,事情也无法得到解决,与其大哭大闹,不如学会在规则的范围内做事情。

坚决不妥协

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哭泣,看到孩子不开心了,往往会主动的妥协,其实父母的妥协就等于是在给孩子做错误的示范,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哭闹的行为。

孩子看到父母心疼自己,不愿意看到自己哭闹,因此每当自己的要求不被免满足时,往往会用哭闹的行为威胁父母,希望父母能够乖乖就范,其实家长坚决不妥协,那么就等于孩子看到了家长的原则,孩子也就不会再触犯父母的底线。

正面积极引导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或许他们的内心有些负面情绪没有得以发泄,家长应该要正确的指引,并且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家长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为孩子做榜样,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懂得正确的处理方式,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笔者总结

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而哭闹也是大多数孩子引起父母注意的方式,因此父母无需给孩子上纲上线,孩子喜欢哭闹,这也是常见的事情,父母只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并且引导孩子积极地表达需求,从而逐步成长,渐渐地走出哭闹不止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