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一出生,妈妈就成了自然的抚育者”——饿了,妈妈哺育;困了,依偎着着妈妈才能入睡;不开心了,蜷在妈妈怀里就感觉安稳了——所有这些,似乎没有孩子爸爸什么事儿。这就导致很多爸爸与孩子的链接,在孩子生命最初的一两年里,特别稀缺。相比于妈妈,孩子对爸爸有一种陌生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爸爸甚至成为可随时开启哭闹的开关——爸爸一靠近就哭,爸爸一保持距离孩子就结束哭闹。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爸爸对孩子的畏惧感”,孩子一哭闹大人就烦躁,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是如此。
有了上述前因”,很多爸爸们干脆退居幕后,有意无意地开始疏远孩子。借口总是很多的,工作忙,要出差等等。但是,研究者们早已严肃指出,这种单亲式养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如果爸爸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养育,孩子会在智力、情商和运动等各个方面表现得更为优秀。
所以,让爸爸们多陪陪孩子,是必要且必须的。但不可否认,爸爸们因为更多地承担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在工作方面的确会花费更多的精力,相应的,陪伴孩子的时间也被大大压缩了。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对孩子的陪伴,《小逻辑》告诉我们,只要用对方法,再忙碌的爸爸,也能给孩子一份高质量的陪伴。

《小逻辑》封面
《小逻辑》的两位作者欧文•瑟维斯 和罗里•加拉维尔 都是英国政府行为观察小组的核心成员,他们发现了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简单方法:把目标拆分为一系列可以执行的操作清单,然后专注于每一个步骤;每个步骤中点滴的进步,又会激发对下一个步骤的挑战,从而构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套方法,被他们称之为小逻辑”。
按照小逻辑”的方法,如果一位工作非常忙碌的爸爸,想要在保持高效工作的同时又不耽误对孩子的陪伴,那么,他该怎么做呢?
(一)选择正确的目标
目标有很多种,比如赚很多钱,让自己更健康,获得某个学位,等到某个工作机会等等,都可以算作某种目标。
那什么是正确的目标呢?那就关乎着幸福、快乐和意义。只有将目标与幸福、快乐等元素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引领人们勇往直前,持久努力,并最终达成预期的目标。
那么,哪些因素可以提升幸福和快乐呢?经过研究,有5个因素最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它们是:
加强你的社会关系;
变得更加健康、积极;
学习 新的东西;
更加好奇;
给予别人。
因此,从表面上看,我们要探讨的不过是爸爸们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以能更多地培养孩子”,实际上,爸爸们的真正目标(正确目标)应该是:如何通过学习育儿方法和知识,加强与孩子的连接,让自己能真正融入家庭,让孩子和家人,能够体会到自己对家庭的爱和责任;同时,并真正沉浸其中,从中得到另一种乐趣,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如此一来,从忙碌的工作中偷出”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再是一个机械的目标,而是变成了爸爸们希望以更和谐和健康的姿态融入家庭的内驱力量。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自私的,我们会更趋向于去做对自己有利的的事情。有了这种内驱力,爸爸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变成尝试成为超级奶爸”的各种攻略。
(二)聚焦单一目标
对于生活,我们存着各种各样的向往,既要有钱又要有闲,既要美艳如花又要长生不老,既想儿女成群又想轻松自在……这些美好的想法本身没有错,但现实是,很多时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因此,有些时候,为了达成既定目标,可以围绕这个目标,对生活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

例如,如果爸爸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健身,那么,完全放弃健身的方法当然不可取,因为那关乎着健康,但是,如果可行,可以不必去健身房,而是挑选一些条件适宜的户外场所,带着孩子一起慢跑和游戏,既增加了陪孩子的时间,也同样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赢策略”。
同理,如果爸爸的爱好是阅读, 那么,也大可以把阅读渗透到陪伴孩子的时间里去。亲子阅读本身就是促进亲自关系最有效的手段。
只要有心,爸爸们总能在保持自我发展的同时,找到与孩子建立亲密连接的最好方式。
(三)把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
任何伟大的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中去。对于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这件事情来说,具体落实到行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保持简单化原则
对于保持执行力来说,规则或方案越简单,越有效。如果想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那么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莫过于,规定好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长度和时间段。比如:七点到七点半,陪伴孩子阅读绘本;九点到九点半,给孩子讲故事;等等。
(2)创建一个可行的计划
可行”的意思是,既有针对目标”的时间和活动安排,也要重视对目标之外”各类事情的妥善安排。否则,各类事情环环相扣,最终会影响对目标”的执行。
具体来说,如果想在繁忙的工作中,拨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那么,首先必须对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做出妥善安排和规划,工作顺利进展,才能做到在工作之余心无旁骛地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所以,这样一个可行的”计划,应该包含两部分:
第一部分,安排好工作。比如,重要的工作,都尽量在周一到周四完成,重要的会议,都放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进行。规划好时间,熟练使用工具,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第二部分,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并在期间保持专注。例如,定下规则,每周三和周五七点之前回家;每周六陪孩子购物或户外活动;陪伴孩子时,把手机设为静音或者关机等等。
(3)把计划变成习惯
通常,我们在做出改变时,太过强调自律”,但我们都知道,处处自律,从本质上来说反人性的,也正因为如此,强大的自律,并非人人都能有毅力坚持下去。
吉姆.罗尔和托尼.施瓦兹在《怎样全神贯注地生活》一书中提供了一些有关改变”的不同看法: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建立固定的习惯。”他们认为:建立习惯要求确定行动的细节,并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这需要深度价值观的支撑。”如果我们不把活动变为习惯和规律,我们通常永远不会再去尝试他们,结果往往不是顺其自然,而是让我们变成被动地生活。

当然,建立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维持一个已建立好的习惯就没那么困难了。在固定的时间里,陪孩子阅读绘本、给孩子讲故事、听取孩子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点滴的小活动,如果经由长期坚持而成为固定的微习惯,再这样一个有规划、有规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妥善地安排时间,为更好地发展我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时间保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自主性和创造性与这种习惯性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亲子陪伴中,收获更多的乐趣和幸福。
当然,上述所有方法,只是解决了目标制定层面的问题;而在执行层面,《小逻辑》还告诉我们更多的方法,例如,作出具有约束力的承诺、适度奖励、与人分享、重视反馈并长期坚持等等。这些从小处着手,实现大目标”的方法,在我们追寻目标的路途上,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