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到三,再不过来,晚上别想吃饭了!”
不听话,你没什么好果子吃!”
再不回家,以后就别想回家了!”
以上这些威胁孩子的话,父母几乎都曾说过。因为这招有时候真的很好用,他能让调皮捣蛋的孩子,立马乖乖听话。
实际上,这种威胁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01 威胁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你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你了”,很多妈妈在生活中都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但你们知道这句话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么?
这句话给孩子传递出一个信息点:我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妈妈就会不喜欢我,妈妈随时都可能抛弃我。
孩子陷入被抛弃的恐惧感,没有安全感。孩子得到的爱是有条件,孩子恐惧这种有条件的爱”随时会被收回。
《奇葩说》选手庞颖就是在被爱要挟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她缺乏安全感,伴侣无心的一句话,也会让庞颖怀疑自己他是不是在嫌弃我”。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庞颖说,她一定要成为别人家的小孩”,爸爸才会在假期对她好。

长期处于有条件的爱”,被爱要挟的情景下,庞颖觉得她必须满足父母的需要,达到他们的期待,才能得到他们的爱,才能得到他们的关注,她才不会被抛弃。
02 威胁让管教越来越难
父母的威胁其实不会真的兑现。
比如孩子在小区玩,你对孩子说:你再不回家,以后就别想回家!”可孩子多玩一会再回来,你不可能真的不让孩子进家门。
父母对孩子的威胁,大部分的时候都做不到,只是一时情急。什么我不爱你了,你永远别回来,以后就别想吃饭...最终都变成了吓唬孩子的伎俩。
别看孩子小,他们是很聪明的,时间久了,他也明白父母只是吓吓自己,并不信任父母,对你所说的威胁,越来越不当回事,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反抗。

曾经引起讨论的美国虎妈蔡美儿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难题:
有天她陪孩子练琴,女儿不配合,一边生气一边乱敲打琴键。为了让女儿听话,她威胁道:你看外面下雪多么冷,你再乱叫,我就把你丢到外面去!”
原以为这一招能让女儿乖乖就范,可没想到女儿真的打开门,穿着单薄的衣裳就出去了。
面对这一举动,妈妈慌了神。因为她根本不忍心看着孩子在外面受冻,她跑去让女儿进来,可孩子坚决不肯,最后她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把女儿哄进了屋里。
对于不吃父母威胁这套的孩子,最后的结果却是父母在退让。并且他们在孩子心中变成了纸老虎”,立下的规则也就形同虚设,对孩子的管教只会越来越难。
03 孩子缺乏安全感,主要源于不良的亲子依恋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童年的底色。
0~6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表达对他的喜爱,能为孩子缔造安全感。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获得安全感的孩子,会逐步安全型依恋关系。
经常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我不爱你”,我不要你”的母亲,会让孩子形成焦虑型依恋关系。
这种依恋关系的人,会用愤怒和焦虑来掩饰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在未来的情感生活中,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加注重稳定的安全感,但又不会表达,常用愤怒和焦虑表达,使伴侣和自己都异常痛苦。
焦虑型依恋关系者,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例如,早年被父母抛弃的孩子,被送到寄养家庭后,大概率会出现极其叛逆的举动,而他们背后的行为逻辑是试探养父母:他们是不是也会抛弃我。
这种依恋关系的人,在成年后的感情生活中,也会用指责对方,闹分手等行为去试探伴侣:他是不是真的爱我。
04 给孩子可行的后果
不可否认,孩子不配合时候,真的很让人头疼。但是除了威胁,还有更好的办法。
如果孩子不肯听你的,你可以警告他或者跟他说清楚后果,只不过这个后果一定要是可行的,而不是那些根本做不到的威胁。
比如,你和孩子去逛超市,那在去之前就和孩子商量好,这次能不能买玩具?买几个?如果这次你不打算给孩子买,那就和孩子说清楚原因。
告诉孩子,如果在超市里看见玩具就哭闹,我们马上回家,而且这个月都不能带你再逛超市或者再买玩具了,并且说到做到。
设定合理的后果,远比威胁更有用。
父母对孩子说那些恶狠狠的威胁,不仅仅是一时的情绪管理失败,也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期望过高,就忍不住按照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乖、听话、讲道理,看到他身上的问题就忍不住生气暴躁。
然而,每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且复杂的过程,越心急,结果可能越糟糕。

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是父母能给予她最好的礼物。在她以后的人生里,不管经历怎样的起承转合,都能淡定从容。
如果你也做得不够好,从现在开始,少对孩子说那些恶狠狠的威胁之语,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请一定将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当做前提。让小船慢慢长成巨轮,稳步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