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个闺蜜打电话来说她最近严重失眠。因为她女儿今年上六年级了,明年要小升初。
本来她们家养孩子也挺佛系的。她和她先生觉得女儿学习各方面都挺好,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还不错,所以女儿的课外班也都随着女儿的兴趣,报了舞蹈、合唱之类。
用她先生的话不就是上个中学吗,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哪那么复杂。
结果前两天她女儿同学的妈妈拉她去听一个讲座,让她彻底崩溃。
她说:你都不知道,我在那一群妈妈中间完全就是个白痴,她们说的话我都听不懂。什么199、380、599、登山、春游、海天酱油、南海影视城等各种代号,我听的云里雾里的。
我们什么也不知道,这明显是被别的家长拉下一大截,我家女儿咋办呀?你儿子当初小升初有什么经验?

突然被她这么一说,想想我当初也跟她一样。
其实我和先生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有规划的,在买房子的时候,咬牙买了周围学校都很好的地段的房。虽然比买郊区房小了很多,但我儿子上学的时候我们就完全不费心,作为地段生就进了还算好的小学。
到了小升初,我儿子其实非常明确的说不愿意住校。不住校的话也没什么民办的学校可以选择。
按孩子和爸爸的想法就等派位就好了。可是我心里打鼓呀,这完全靠运气,万一派到最差的中学怎么办?
我也是被一个妈妈拉进了一个小升初的群,里面各种消息。


今年的小升初场面。小六生的家长微信里几乎被各种密考信息淹没。
那时候民校还能通过各种培训机构进行选拔考试。可我们一直没给孩子上过什么培训机构。
为了不临时抱佛脚,一段时间我疯狂打电话给各培训机构说要报名。在学期中间培训机构报不了名,那就报一对一,不管什么老师主要就是为了拿到民校选拔的资格。
动员一切力量找到考试的机会。
那段时间全家每个周末都是带孩子考试,我儿子多次说,妈妈我可不可以不考,这些学校我都不想去的。

我也犹豫过,这样折腾有没有意义。但只要我一进那些家长群,看到别的妈妈不断说又带娃去哪考试了,又有什么新消息。我就坚决告诉孩子必须坚持。
后来陆续收到了好多录取通知书,可是儿子觉得跟他没关系,他开始就没想过要去上。
派位的结果还行,儿子去了一家区的重点中学。所以从结果上看,我的折腾真的浪费时间。我安慰自己,万一儿子派位的学校太差,我们还有个民校来保底,否则就抓瞎了。
所以从经历过的妈妈角度,我的建议是,先自己想好你的孩子需要什么,不要随便进那些小升初的群,群里人数众多,每个妈妈的情况和诉求都不同,人多嘴杂只会增加焦虑,甚至干扰你的计划。
闺蜜说:按你这么说,那什么也不管,就等派位了吗?

其实也不完全这样。
30号那天,星河湾集团的生活学院邀请我去参加星河湾社区女主人下午茶活动,刚好话题是:如何规划孩子的升学之路。

他们还邀请了华师附中国际部前执行校长、目前是广东留学服务协会国际化学校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袁拔先生作为分享嘉宾。

如何规划孩子的升学路?袁拔先生给出建议是:
先明确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为了上名校给妈妈们炫耀的资本。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从无知到有知,提高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产生创造力,造福社会与人类。
其次,系统前瞻性地了解学校和政策、孩子的特点,以特定学校或者特定类型学校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过程实施地”。切忌跟着别人后面忽左忽右。
当然小升初同样是关注的焦点,但即使对于袁拔这样教育专家、而且在广州最著名中学当过校长的人来说,面对小升初的问题也不能给出明确的路径。
在袁拔看来,小升初之所以排在妈妈焦虑之首,最主要原因是政策多变,学校招生不透明。
由于小学升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升学流程,所以原则上没有选拔,没有竞争,没有好坏之分,统一就近入学。
但对于民办来说,没有了统一的考试,所以你搞不清楚民办初中究竟要什么水平的孩子。
既然这样妈妈们也不需要太焦虑,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做好自己的规划,以不变应万变。
小爱妈妈从踩坑中得出的经验是,先从三个方面做好评估:

1、孩子性格:要明确孩子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学校,有的孩子心理素质不太好,到了优秀的集体里,孩子容易自卑;有的孩子性格要强,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孩子也会跟着优秀起来。
2、离家远近:学校和家的距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初中三年下来费在路上的时间也不少,节约的时间可以刷不少题了呢!
3、学校偏向:每个学校有自己偏向,比如有的学校氛围相对比较轻松些,比较注重全方面的发展,有的作业量比较多,注重应试教育等,还是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比较好。
所以,妈妈们也不是什么都不做。
现阶段各中学都在纷纷举行开放日活动,妈妈可以对自己目标学校多了解,这样才能做出判断,然后再有目的让孩子去申请学校。以避免我之前的瞎折腾。
强烈建议妈妈们远离那些小升初的群,有机会可以多参加像星河湾女主人下午茶”这类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妈妈构成的聚会。

作为妈妈,我们其实很容易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过分的焦虑,这时候,我们可以去给自己找一个新的朋友圈。
面对焦虑,先给自己换个环境,去享受一种高品质,更舒适、精致的生活。



关于孩子的教育,多听听过来人和行业人士的建议,也能够更从容、淡然地应对这件事。
本文作者:小爱妈妈
除标注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