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育的必经阶段-执拗期的磨蹭
执拗期经历此阶段的宝宝特别较真,凡事都要自己做、还要按自己的想法做。
没点心理素质的真看不了这现场,看的你百爪挠心。
这种情况在大人眼里也是磨蹭,但是因为敏感期和不熟练,这种慢正是属于孩子的节奏,我们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时间。

2
慢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快
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成人那样的时间紧迫感。
你觉得再晚10分钟就迟到了,他却在这10分钟里优哉游哉到处闲晃。
这种节奏差,常常是宝宝惹恼大人的导火索,慢不是最可气的,最可气的是你都火烧眉毛了,他还装”没事儿人儿。
但人家真不是装啦,很多时候孩子不着急,是因为他并不知道如果把一件事件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只是在延续着从前的习惯而已。

尤其是节奏的突然改变,比如突然上幼儿园或者某天突然着急去某个地方,或者妈妈突然想睡觉,他还想继续玩。
其实这不一定是孩子慢,只是没有按照你的节奏快起来。
3
磨蹭有时候恰恰是因为注意力非常集中
发现没,很多时候孩子不接受你的指令、故意拖延,恰恰是因为他正在对某一个事物专注。
他很难或者很不情愿从当下这件事情上抽出,去做下一件父母认为该做的事。
又如:不要看书了,该睡觉了;放下拼图,该去幼儿园了。
要知道当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时,贸然的打断必然会让他们反感、甚至愤怒。

4
孩子天生的性格气质
天生的慢条斯理,只是一种性格特点。
强行让慢性子的孩子加快节奏,等于否定了他的本性,会让孩子有很大压力。
而且对宝宝来说,学会接受自己的独特、甚至不完美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孩子天生的气质,我们只能接受并因势利导,与其催促,不如每次多留给他多一些的时间。

为什么越慢越不能催
1、催促会给父母和孩子制造紧张情绪。一旦陷入紧张,做事就更容易慌乱和缓慢。
2、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及时完成。但是结果就是孩子只会以你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去做,这不利于培养孩子产生行动的内部驱动力,凡事还是要依仗外部刺激。
3、催促孩子,其实是为了帮他避免拖拉带来的后果。等于变相的剥夺了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相应后果的责任。

磨蹭的宝宝,怎么让他快点
1、 留出足够的时间
带娃出门,尽量留出一点富余时间,大多时候,作为成年人其实是做出更从容的选择的,只要提前规划一下时间。
2、帮宝宝制定清晰的流程
机动的出行也许确实会扰乱节奏,但如果像每天下楼玩、上幼儿园、回家做作业、上床睡觉这种常规的活动,都需要一直催促的话,一定是父母的规划不到位。

可以制一个活动表,每做完一项,就合上,或者就给宝宝一个小贴纸、画一朵小红花,这不仅是一种鼓励,而且更容易让孩子明白接下来的活动流程。
只有过程清晰,行动目标才会清晰。
3、可以适当奖励
让孩子知道,如果能抓紧时间,就有机会多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4、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
分清你催促的到底是谁该负责的事,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事先跟孩子讲清楚磨蹭的后果。
如果磨蹭着不刷牙洗脸,去幼儿园就会迟到,那就吃不到早饭、不能做晨间早操了;如果一直拖拉着不穿衣服,那么今天去游乐园就闭园了;一直不睡觉,就没有故事可听/就要自己睡妈妈不陪了。并且,真正的让孩子尝到因为磨蹭带来的后果和遗憾,没有什么比亲身体会更让人印象深刻,这一课家长不应该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