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有些话,永远不要对孩子说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曾经说过:或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有暴力,但是语言却常常引起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许多时候,父母的不当言语,不会在孩子身上留下伤疤,但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创伤。永远都不要低估语言的力量,人的语言会成就一个孩子,或许也会毁掉一个孩子。

第一个故事,来自11岁的男孩小波。

小波的学习成绩很好,从来没有出过班级前五名。但小波的妈妈并不满意。

她经常告诉小波:你只有成绩好,才能让别人瞧得起你。”她对小波的要求很严苛,经常因为一点小错,一点退步,就气急败坏的责骂、责罚小波。

前段时间,妈妈在监控里看见小波在家玩了半小时手机,气不打一处来。她回家大骂小波不争气”、只知道玩”,并罚他在院子里跪了2个小时。谁都没有想到,这竟成了压倒小波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波决然地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了。信中写道:妈妈,我走了,请你不要找我。我知道我是个废物、窝囊废、累赘,这些年让你生气不是一天两天了。放心吧,我走的时候会带上书,会好好学习,还会收集一些素材写作文,不要找我,我会自己回来的……”字字让人心酸。

一个只有11岁的孩子,本该是一个自信阳光、朝气蓬勃的少年,现在却亲口承认自己是个废物”、窝囊废”和累赘”。一个本该在父母身边被宠爱的孩子,现在却战战兢兢地想要逃离父母,还不忘懂事地安抚父母,告诉父母,我不会忘记学习的。”

想起我曾经看到的一句话:一个懂事的孩子,不会忘记爱你,但却会忘记爱自己。”妈妈对他的每一句责骂,虽然没有让他的心里燃起仇恨。但妈妈曾说过的每一句难听的话,都在他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让他的内心脆弱、自卑、迷茫、无助、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让他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彻底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和热情。

第二个故事,来自一个14岁抑郁症女孩。

女孩就读于全省排名第一的重点高中, 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只要女孩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就不断地否定她、要求她、指挥她。高中住校后,女孩因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经常跟同学发生争执。

女孩打电话跟妈妈求助,诉说自己被孤立,被欺负。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孩子,了解真相,而是开始泼她冷水:怎么不孤立别人,就孤立你呢?”有一次,女孩妈妈接到班主任老师的投诉,回过头来把女孩狠狠地臭骂了一顿。跟每个同学都搞不好关系,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能不能好好反思一下你自己!”

后来,女孩再也没有跟妈妈打电话倾诉过,但她的状态却越来越差:她开始变得歇斯底里,她总是无意识地抠自己的手指,抠得指尖遍布伤口,她开始拒绝跟妈妈沟通,她总是一个人在深夜痛哭。

直到有一次,女孩对妈妈说自己站在教学楼上就想往下跳时,女孩的妈妈才慌了神,赶紧带女孩去看医生。可是,当医生确诊女孩得了中度抑郁症时,女孩的妈妈没有关心女孩的病情,反而失望地责备女孩:我们付出这么多把你培养进这么好的学校,你怎么那么让人不省心?”这一次,女孩彻底对妈妈寒了心。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日记上写下我恨妈妈”,然后安静地吃下了一整瓶安眠药。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孩子最深的情感需求,就是感觉到被爱。每一个孩子都把父母当作自己最亲近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宠爱、理解、和包容。而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视,父母对孩子言语间的冷漠,不仅会让孩子寒了心,再也不信任父母,更会把孩子逼到死角。那些不以为意的责备,那些脱口而出的抱怨,就像一把把尖刀,彻底斩断了亲子关系的连结。

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曾在一篇被引用了超过5300次的重磅论文中指出:坏的力量比好的强,而且消极的事物与积极的事物并不能相互抵消。”被刺伤的心,一生都在流血。父母对孩子说出的那些难听的话,并不能用甜言蜜语来抵消。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小心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语言是抚慰心灵的利器,也是刺骨剜心的武器。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承受住父母恶毒的指责和谩骂。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随心所欲的说话。愿我们都能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让孩子在阳光下收获爱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