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熊孩子”这个词横空出世,伴随的舆论都是熊孩子有熊家长”,我怎么修理了熊孩子”。
整个社会所传达的信息:熊孩子就该狠狠的治!
基于这个观点,往往关于怎么怼熊孩子的事件,文章,视频都能成为热搜话题。
01 孩子哭闹该不该责备?前几天,孩子在飞机上哭闹的事件又上了热搜。
视频尚未发布,暂时无法播放
在红眼航班上,一个婴儿哭闹不休,旁边的年轻人无法休息,责备孩子家长没有哄好孩子。
孩子家长实在哄不住,急了就反怼年轻人:你们有本事一辈子别生孩子。

这个视频一上热搜,舆论一片哗然。两方观点争吵不休。
身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是深深同情这位母亲的。
生过孩子的母亲都知道,孩子在不能独立站立之前,情绪是很难安抚的,经常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哭啼不止。如果碰到孩子肠绞痛,更是只能等着孩子自己好转。
视频中的母亲其实一直在不停的安抚。一边是怎么都不能停止哭的婴儿,一边是在不停的谴责的围观群众。
愧疚+着急+被骂,试想一下这位母亲的心情,是不是会觉得自己特别的挫败,羞耻和难堪?

可能看众会说,孩子打扰别人就没错了?孩子哭闹确实打扰到旁人休息了啊。
我想起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
我刚毕业那会,设计公司日夜颠倒,加班到凌晨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早上7点多下班,我在公交车上昏昏欲睡,忽然就被人拍醒。
我睁眼一看,旁边站着一位老人,背着书包,带着一个小学年龄的孩子,喊我让座。
我被拍醒还有点晕,被迫让座又不太高兴,于是就坐着没有让座。
接着那位老人就开始骂我,说我没有道德,没有脸皮。看见老人孩子不让座位。
这还不算,还起哄让旁边的乘客一起骂我。
这件事情对我影响深远。我在孩子小的时候都尽量不带孩子出门,原因无他,就是怕碰上占据道德高点的路人。
一旦遇到了,那真是有口难辩,委屈只能自己吞。
当看到这个飞机视频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件事情。
虽然这两件事对象不同,但性质本质都是一样的。
都是依据社会公德进行的道德要挟。

社会公德是大家都约定俗成需要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
这种道德规范是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的。
假如飞机上的孩子已经上学了,能听懂大人说什么,那家长确实没有理由说安慰不住孩子。
这种情况下打扰到别人确实说不过去。
但是这位妈妈主观意愿并不想打扰别人,也在尽力补救。这时候再咄咄逼人,是另一种社会道德的沦丧。
这种社会道德就叫做社会宽容心。
什么是社会宽容心呢?
前几天国庆,我所在城市的公园里面举行烟火庆祝活动。公园里面早早都是人山人海,尤其是厕所,人满为患。你想要进厕所要排队2个小时。
这种时候,很多孩子没有办法忍,他们的妈妈只能让孩子在树丛里面方便了,再用塑料袋包好扔掉。
这种时候,你能谴责这些行为是没有社会公德的吗?
因为公众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的不文明行为,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都能表示理解。
这就是社会宽容度。这也是社会让人觉得友善和舒适的地方。
现在,明显的感觉到,整个社会宽容度降低了。
有一次,我带孩子看电影。坐我旁边的孩子因为身体小,经常从座位上滑下来。有一次他就踢到了前面的座位。
前面座位的姑娘立刻转过来,怒目而视,对家长吼,管好你的孩子!
虽然不是我的孩子,但我立刻还是感到了不自在,好像被连带着责怪了一样。
接下来整场电影,我都不得不一直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能让孩子说话,不能碰到周围和前面。
电影结束了,我却完全不知道电影放了什么,孩子也十分的不高兴。
当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说话,手机声,椅子被踢这些行为都会打断邻座的观影体验。
如果是成年人,会自觉规范自己,不会做出以上的行为。
如果看电影的是孩子,因为孩子自我约束性还未发育完全。即使家长告诉他看电影时候的规则,他也未必能完全的遵守,这需要一个时间段的训练。
孩子在家中看电视可以手舞足蹈,可以和家长讨论情节。他在看电影时候可能会下意识的还这样做。

在电影院,孩子不一定能约束的住自己,这时候需要家长做引导。
家长有时候可以引导成功,有时候引导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孩子说话了,不小心踢到了前排的座位。
如果没有社会宽容心,被打扰的人马上直接开怼。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一方觉得自己看电影被打扰,权利得到了侵犯,一方觉得自己已经在尽力了,对方这样揪着不放太小心眼。
不欢而散,两败俱伤。
如果家长是在管教的,并且孩子确实是不小心的,并不是连续的踢座位。那么,是不是对孩子和家长多一些宽容呢?
有人说,我有原谅的自由,也可以不原谅,被打扰了,还不能说两句了?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养大成人,他的抚育成长中,包括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抚育孩子环境就是整个社会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包容度和正确的干预。
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了社会周围人的善意和宽容。
没有人能说自己一路成长没有做过错事。
你小时候得到了社会的宽容对待,怎么对待别人的孩子,就一丁点都不能包容了呢?
03 社会舆论带偏了社会价值观网络公共媒体上鼓吹的熊孩子就要治”的观点,影响了无数的人,尤其是没有孩子的,不能体会孩子生长发育特征的部分群体。
他们从前偶尔被调皮孩子打扰,可能心里不高兴,但基于对方是孩子的想法,行动上会退让一下。
近几年,"整治熊孩子”的言论尘嚣甚上,怼孩子忽然变成了正义的行为。整个社会怼熊孩子的事件越来越多。
去年,一位孕妇在饭店吃饭。有个孩子玩门帘碰到了这位孕妇。从视频上看,就是普通的碰了一下。
结果,这位孕妇居然伸腿绊倒了这个孩子。

我相信,这位孕妇一定是秉承着熊孩子就要治”的观点,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她一定认为她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公理在她那边。这就好像飞机上怼人的年轻人也觉得自己是有道理的那一方。
观众的眼光是客观的。孩子是调皮没错,但他受到被绊倒摔跤的惩罚超过了他犯的错。孩子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恶意。
孩子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正确的干预可以是告诉孩子道理,告诉孩子家长。
这位孕妇却选择了自己去惩罚孩子,因为做了这件事情,从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
这种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挟,变成了行为侵犯。
不知道这位孕妇在养育孩子之后,了解了孩子成长的发育规律,知道了妈妈的艰辛,会不会后悔自己的这种行为。

曾几何时,爱护孩子是整个社会的共识。
孩子出门的时候看到的都是面带善意的微笑。
自从熊孩子”这个词流行起来,家长们出门都特别的小心翼翼。
只要出门,在公共场合,孩子一动,家长就特别紧张,如临大敌,随时随地准备着说对不起。生怕周围的人一个白眼,抛过来一句熊孩子家长没素质”。
整个社会对孩子犯错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其实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孩子本身就是弱势群体,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和爱护。如果对孩子都没有办法容忍了,这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当然,我也不赞成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要求特权。
特权是别人对你的善意忍让,并不是应该的。
孩子小也不是随便犯错的理由。
纵容孩子打扰别人,侵犯别人的合理权益,这样的家长确实该道歉。
我也不赞成对孩子错误的行为无限的忍让,但请在怼孩子怼家长之前,先看看对方的实际情况,多一些善意,多一些宽容。
让孩子们在更宽松的社会中成长,长大了他们也能用同样的善意对待未来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