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家长会后,一位高三妈妈诉苦:
孩子期中考试成绩不好,还有半年就高考了,我急得不得了,为何孩子却好像没事人一样?”
01
我很焦虑,孩子却像没事人!
最近心里压力好大,因为升入高三的三次考试(摸底考、月考、期中考),孩子的排名一直在下降。
距离高考已经不到200天了,我的内心非常焦虑,特别焦虑。
但他好像没事人一样,分数出来难受几分钟,很快就恢复原样了。
我不知道他是不想面对,假装忘记了学习的重要性,还是真的无所谓,心思不在学习上。
个人建议,这位焦虑的妈妈暂时不要去做什么,先多观察孩子日常的一举一动,积累成一些炮弹后,在一起有理有据地跟孩子谈一次。
另外,可以抓住成人礼的好机会,给孩子写一封信。
几乎每所高中都会在孩子们高三时举行一个十八岁成人仪式,时间大都在12月中旬。一方面是激励孩子们努力备战,另一方面是唤醒孩子对自己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家长可以借成人礼的时机,跟孩子强调一下高考的重要性,然后再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聊一些具体的事情。
怎么和孩子聊高考?以下是参考文案:
每个人的人生转折点不多,高考是很关键的一个。
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基本上只有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好的工作,其它的都是扯淡。
各行各业都是专业人做专业事,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可能学到好的本领,别人又凭什么收你呢?
现在好的单位,一个是看你的毕业学校,一个是要考试和面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基本上不会有奇迹出现。
人生有很多事情,但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高考当头,其它的事情都要放下,先要做好备考这件事。这件事做好了,人生之路就平坦很多,也有了很多时间和机会做其它事。
孩子,平时妈妈催着你学习,你感觉很烦,但学习终究是你自己的事,学好了是你自己受益。
人生之路很长,爸爸妈妈不可能陪你一辈子。
希望你奋起直追,再苦再累,也就最后半年了,是要冲刺的时候了!
人生到了最关键的半年,孩子,对自己狠一些,再狠一些吧!
02
为了学习,家长孩子两败俱伤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
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小学时可听话了,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
上了中学后什么都要跟你唱反调,而且才说几句他就嫌烦。
有的时候,说也不是,不说又担心。
这样的埋怨并非偶然,而是非常普遍。
中学生和小学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他们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处理问题,不愿意家长、老师过多干涉。
连很多教育人士都感慨,如今的中学生比上个世纪的中学生更有想法,更桀骜不驯,更难管理和教育。
相信很多焦虑的爸爸和焦虑的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境况:
每天孩子上完晚自习,十点多才到家,一个小时后就睡觉了,早上睁开眼睛吃了饭就又去上学了。
一天下来,家长不知道他们都学了什么,都干了什么。
看着时间一天一天流逝,孩子还浑然不觉,没有紧迫感,成绩也没有太大起色,做家长的却无能为力,只觉得心虚、很慌,心一直悬在半空。
心疼孩子的同时,更加心疼我们家长,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家长想插手孩子的学习,却不知从何下手。最无助的时候,大部分家长不是找原因想办法,而是采取反复说教,甚至粗暴干涉,结果遇到孩子更加激烈的抗衡。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宣泄口?如何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两代人的战争?
良策只有一个: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
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隐痛:为什么我能把孩子养大,却无法跟他沟通?
03
这三点全中,一定沟通不好!
与孩子形成良性沟通,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各说各话,无法激发交流的兴趣。
孩子喜欢王者荣耀、吃鸡、说唱,思维跳跃;
父母关注的是股票菜价,听的是谭咏麟、张学友,思维四平八稳。
两代人喜欢的、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怎么交流?
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想要找到话题还真难。
所以,中学生回家后主动与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十多天不与父母说一句话。
孩子并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父母有时候会主动跟孩子说话,但无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最近学习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类的。
虽说聊学习出于关心,但日复一日总是这一个话题,孩子听个开头就烦了。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问及孩子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内容”。
93%的受访者的答案都与关注自我”有关。
其中,个人爱好”的比例最高,达到21%。
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欢的体娱明星,或者历史奇闻、健康保健之类的知识。
此外,才是未来人生规划”(16%)、学习、高考”(13%)等话题。
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学生表示:
父母跟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事情;
少部分父母会和孩子谈论未来职业规划”;
只有极少数父母,会跟孩子谈论电影明星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内容。
从调查中得知,父母爱谈学习,这最让高中生反感。
可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不断询问孩子学习上的事情,给他们增加了心理压力。
而当孩子不想沟通时,大多数家长完全束手无策。
2.唠叨和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最易激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孩子上中学后,很多家长陷入两难境地:
看着孩子的状态不好,不说吧,他不用心;说吧,他嫌你唠叨。
家庭矛盾由此产生,甚至双方长期冷战。
有些父母很有本事,不管谈论什么,话题最后都会绕到学习上,无论干什么都能与学习联系上,好像不谈学习,孩子就会退步一样。
这种交流无疑让孩子难以接受。
很多学生反映,其实不用爸妈说,自己也知道要好好学习。
进入初中,尤其是进入高中,谁都知道中考和高考有多重要,怎么会不想好好学习呢?
但是家长不停地唠叨,反而把原本想好好学的心情给打乱了,反倒想造反发泄一下。
中国人在潜意识中喜欢攀比,比孩子时,他们又总是喜欢拿别家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
家长的初衷是希望以此激励孩子上进,但结局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得不到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家长也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3. 家庭结构也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状态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与父母交流的满意度如何”时:
核心家庭的孩子认为很满意”的比例最高,达18.5%;
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获选率为13.5%和15.4%;
而回答很不满意”的,核心家庭的孩子仅为4.1%;
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分别高达23.1%和8.1%。
父母婚姻关系的变化,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孩子。
核心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可能仅仅是不合拍而已,而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则更多面临着无人沟通或厌恶沟通的状况。
我们都知道,没有沟通,彼此不了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有冲突和矛盾。
家长与孩子之间如果没有正常的沟通,肯定会损害教育的效果,甚至会完全丧失教育的权利。
总之,家长不能以忙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交流。
尤其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在学业上辅导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
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
青春期孩子的思想变化得很快,一旦忽略亲子沟通,家长与孩子出现沟通障碍就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孩子性格内向,父母应主动与孩子交谈,鼓励孩子谈谈学校、老师、同学,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
如果孩子性格外向,喜欢交谈,父母就应多听孩子讲,这样孩子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信任父母。
沟通,不要局限于语言的沟通,还可以采用玩游戏、听音乐、做有益的事情等方式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孩子在成长,家长也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并给予孩子信任、鼓励和支持。
彼时,孩子才愿意把家长当朋友,家长中肯的建议,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来源|网络
改编|学习控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LA BLA TIME
( 互 · 动 · 时 · 间 )
和孩子搞好关系
从关注他喜欢的事物开始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