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未成年接触互联网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据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共有1.83亿未成年网民,未成年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相比19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而这其中游戏的防沉迷成了其中的焦点,而在今年,有史以来最严厉的防沉迷规定开始实施,没有法定节假日时孩子一周最多只能玩3个小时的游戏,同时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网络游戏企业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含游客体验模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这些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到目前已经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效果了。
以游戏行业代表腾讯为例,根据腾讯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9月腾讯国内未成年人游戏流水占比下降至 1.1%,去年同期为4.8%;游戏时长占比下降至0.7%,去年同期为6.4%,两项数据都到了历史新低,尤其是未成年流水占比仅占1.1%!所以可见国内游戏行业其实根本不依靠小孩子赚钱。
当然,防沉迷新的规定虽说是非常严厉,但是核心还得从家庭教育开始,这也是青少年防沉迷的一个永恒的难点,据伽马研究数据表明,在向受调研的家长陈述最新的未成年防沉迷规定后,大概有九成的家长表示明确支持现有的防沉迷规定,毕竟这样严格的措施,不仅能减轻家长们的负担,也能有效的防止孩子身心健康受损,但就在这样严格的防沉迷措施之下,仍然有一些奇葩家长的奇葩操作令人哭笑不得。
比如在河南一位李爸爸就是这样的奇葩家长”,有一天李爸爸打电话给游戏客服,称自己孩子天天沉迷在游戏之中,不让他玩游戏就闹腾耍脾气,他实在拿他毫无办法,听到李爸爸的描述之后,游戏客服当即表示可以帮李爸爸预约教育专家,共同帮助孩子,原本客服是一片好心,谁料李爸爸直接来脾气了,认为客服在说他孩子教育不好,肯定的回答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全是游戏的责任才把他孩子搞成这样,最后还找客服索赔20万。
看完上述案例之后,先不说谁全责,单就李爸爸这甩锅不负责任的行为,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因为孩子沉迷游戏,就把锅全推在游戏身上,全然不提家庭教育问题,就直接暴露了品行,更别说最后还找游戏公司索赔20万的奇葩操作”了,当然,奇葩家长千千万,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同样还有浙江一位刘舅舅,也是如此奇葩”,在发现孩子充钱之后,孩子的家长打电话给游戏的客服,称孩子用他舅舅的手机在游戏中充值了,希望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并且退费,游戏客服表示需要跟舅舅沟通,结果舅舅表示是他主动把手机给孩子带去学校玩。要知道学校也有相关规定限制,有超过九成的中小学都会明令禁止将手机、游戏机等相关设备带入校园,这位舅舅主动让孩子带着手机进入校园的做法,就是在纵容孩子犯错,漠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不负责任。
这还不算,在游戏客服退费之后,表示希望孩子舅舅能更改手机密码,并且不要把手机再给孩子用,避免误充的情况发生,结果舅舅反问客服小孩玩游戏不是很正常吗?不知道改密码很麻烦?”,这一番奇葩言论”彻底让客服无语了。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家长很明显的不负责任,对孩子的情况不关注、不关心。而根据伽马数据的显示,虽然有超过九成的家长都会有意的管控孩子的游戏时间,但真正有用上游戏企业防沉迷系统的却不足两成,这些家长是想去管孩子的游戏行为,但却没能找到真正管孩子游戏行为的好办法,这让各大游戏企业们推出的防沉迷系统是没有了用武之地。显然只有家长真正了解并学习了防沉迷体系的知识,才能联合各方力量更好地管理孩子的游戏行为。
总的来说,家长,国家,游戏企业三者缺一不可,家长是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的第一道防线,防沉迷系统即使再严厉,终究也只是辅助家长管理孩子的工具罢了,而家长们在学习利用好这些工具的同时,也要明确自身责任,关心孩子,不要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要像上述两个案例那样做奇葩家长”,而是陪着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