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玩游戏时,你能做到这几个“不要”吗?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可以从玩中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学会与人相处。作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留有玩游戏的时间。但是如何玩游戏和游戏本身不一样,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家长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以真正达到玩游戏的目的。

>>> 不要强制安排孩子的游戏

什么游戏是孩子感兴趣的,什么游戏是孩子一点也提不起劲的,这些都需要孩子来自主选择。然而,很多家长会无视孩子的天性,强行依照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给孩子安排游戏。在对孩子游戏的选择上,父母容易犯强制安排选择的错误。一个喜欢在户外玩沙子的孩子,却被家长天天关在家里玩积木。试想,孩子怎么能通过他不喜欢的游戏来发展自己的情商和各种技能呢?

>>> 不要随意操纵游戏的进程

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孩子是游戏的主导者,而父母只是参与者或引导者。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玩游戏,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随意操纵游戏的进程。比如玩积木放置游戏,目的是帮助孩子熟悉物体形状。孩子最初可能会想把圆的积木从方形口里放进去,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失去耐心,替孩子着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放,甚至直接代劳,游戏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游戏之所以对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发展很重要,就是因为无论对错,孩子都能从中学到东西。父母的插手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 不要干涉孩子的矛盾

有时候父母还喜欢扮演游戏纷争中的仲裁人角色,这其实也是一种操纵。比如孩子们在游戏中争抢玩具时,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处理不好,会出面干涉。其实在游戏中出现争执纯属正常,在这些小争执中,孩子可以逐渐学会交换玩具、互相谦让以及遵守游戏规则等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如果父母出面保护自己的孩子,要回被伙伴抢去的玩具,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破坏了友情,导致孩子容易产生孤僻、刻薄及心胸狭窄等性格弱点。如果父母总是劝说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让给小伙伴,又有可能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怯懦、不自信。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很不利。

父母必须明确,尽管自己要做孩子忠实称职的玩伴,但孩子才是游戏中当仁不让的主角。游戏是孩子学习技能、了解世界的平台。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决定了他日后的表现。一个专注于游戏的儿童,长大后必然也是品质优秀的人。福禄贝尔说:孩子的游戏,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非常严肃的,而且意义深刻。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贸然成为孩子游戏的操纵者。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游戏。孩子的很多做法可能会让父母感觉十分困惑,进而进行干涉。然而,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父母要做的,是作为大玩伴,参与孩子的游戏,但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导,控制整个游戏的进程。父母只是配合孩子的游戏,并利用合适的时机给予孩子一些意见,在不破坏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在公平的游戏方式中,孩子是掌控者,他可以接受或者拒绝父母的建议。父母千万不可对游戏横加干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 不要用唠叨去试图打断孩子的游戏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尽管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父母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不停唠叨,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不能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事情之一。在唠叨中,孩子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要么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要么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也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与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级数增长。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孩子会认为,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慢慢地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了父母的话,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

PS:推荐阅读我们即将上市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亲子游戏篇哦。里面有100个亲子互动的游戏,帮你解决不知道如何陪孩子游戏的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