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家里的萌宝经常会抱着布娃娃和她说话,会和玩具聊天,会给洋娃娃洗澡喂饭,沉迷于玩具中玩过家家,他们画的太阳月亮白云都有笑脸……萌宝的这些举动会让我们发笑,但是你了解孩子的这种表现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吗?有的家长甚至会疑惑孩子这是怎么了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咨询:
自己家孩子是个四岁的女孩,每每拿到玩具玩着玩着孩子就会开始对着玩具自言自语:说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话语:小人你怎么不开心了呢,你怎么了呢,你的妈妈呢?是不是找不到妈妈了?或者在喂她吃饭的时候,她还要给洋娃娃吃饭,嘴里还念念有词的说你也吃啊,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这是在模仿动画片或者孩子自己所经过的场景,其实不然,这是孩子的泛灵心理。
什么是泛灵心理呢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 等玩偶讲话”……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它不能理解什么是活的”、哪些东西有运动能力”。因此,孩子常常会赋予玩具以生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泛灵心理会逐渐消失。泛灵心理是孩子正常的发展阶段,如果家长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其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
在幼儿时期,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充分利用泛灵心理”,那么,他们就能在幼儿教育生活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孩子的这种特性,首先需要父母和老师能随时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将事物拟人化”,例如:孩子在做游戏时,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弄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时,可以这么对他说:如果你摔了小凳子,它一定会疼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或者墙壁可爱干净呢!,如果弄脏了,它就不跟你们做朋友了。”孩子听了以后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
既然孩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生命,那家长就和孩子将这场戏演到底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
比如孩子乱丢玩具,每个家庭在有了宝宝之后,家里就会像震后”第一现场。每天家长都在收玩具——教育孩子——收玩具的循环中度过。如果利用泛灵心理让孩子心甘情愿地不乱丢玩具,那么家长花在收纳上的时间将大大缩短。一般时候家长会说: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家里多乱啊!在丢的话,下回不给买了”说完这句话,渴望得到妈妈关注的孩子反而扔得更起劲了!何不换一种方式呢?你看看洋娃娃都找不到妈妈了,躺在地上会着凉的,你抱着它好不好”,换一种口吻孩子会欣然接受的。
当然,幼儿的泛灵心理”是一种意识发展不充分的表现。我们在利用泛灵心理”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指导孩子学会人物识辨、物物识辨,促进孩子从本质上去认识事物,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