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当妈后我只能在厕所里享受碎片化自由

当妈后我只能在厕所里享受碎片化自由

作者丨mamago

想起写这个话题,是因为Go姐最近发现队友每天待在卫生间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想来,以前自己去卫生间从不带手机的,可是有娃后,几乎不带手机去就觉得少点啥。

后来和朋友们聊起,她们全都齐刷刷点头,对啊,爸爸们都这样,陪着娃突然就说像去卫生间了,一去就不容易出来了。


带孩子真的是很累,所以去个厕所都成了我们光明正大争取碎片化自由的唯一手段。而对于全职妈妈来说,不能用加班为借口,只剩下这个强大的武器。

那天Go姐在母婴群里一抛出这个话题,竟引起了妈妈们的共鸣。除了卫生间时间,还发现了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不少朋友说,有了孩子后,孩子爸爸也似乎比以前更热爱工作了。

真的如此,表现也很多元:动不动就是加班到饭点才回来吃饭,或者是有应酬不回家吃饭,连周末都是都经常要加班,每天下班似乎早就该到家了,但总是不见人,莫非是自己在楼下玩儿一会儿再上楼。

在网上看了一段子,说得太贴近现实了。

自从有了孩子后,我觉得拉屎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我和孩子他妈心照不宣,用不断增加的次数和时长传递着共识。


The Great Good Place


其实这就跟很久以前知乎上那个成年人喜欢待在车里不回家”的提问异曲同工:

社会学家Ray Oldenbrug在《The Great Good Place》中有个第三空间”的概念:介于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空间。

而上述的那些空间,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伊甸园。在这里,你的内心反而能够达到一种自我满足的闲适状态。

生活苦涩,我们都希望还能寻个小角落,获得最后的个人自由。

无论是在小公园、便利店,还是在公司的楼梯间,厕所,都承载着一个人最疲惫和真实的模样。所以很多时候,上厕所”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种情绪自救方式。

Go姐以前在单位,也很喜欢去洗手间(就这么暴露了),如果公司的洗手间wifi不给力都会抱怨好久,因为那几平米的空间,好像是唯一一个既可以撕下面具,又能保留体面的地方了。

我认识一个比较强势的同事,平时总一副精力充沛,风风火火,刀枪不入的样子。

其实,私下里不知道在卫生间哭过几次了。

上学那会儿,女生都喜欢结伴一起去厕所;上班后,其实最怕洗手间遇熟人。

产后复工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又要兼顾吸奶背奶,好像上一个小时的班就得去卫生间喘口气。那时,一头钻进最里面的隔间,长舒一口气,便会换来片刻内心的宁静。

Go姐



卫生间

覆盖wifi的卫生间 / 视觉中国


只要离开工位,好像连卫生间的瓷砖都显得亲切可爱起来。去完厕所,洗完手回到办公室后还是得分秒必争:PPT接着做,报表继续填,稿子接着写,客户还要对接……

毕竟工作还摆在那里,逃避无法喂饱自己。

有个员工在朋友圈偷拍发了一张董事长的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西装革履、四十来岁的男人,已是凌晨一点,仍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机场接客户。

员工配了一行字说: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能够混到今天这一步,现在我知道了。”


卫生间


还有句话叫,成人的疲惫,不是年岁渐长,而是不断叠加的身份。在生活和事业的双重逼迫下蹒跚前行,才是每个普通成年人的常态。

就像电影 《The Weather Man》里有句台词说的:Easy doesn't enter into grown-up life。

洗手间


从槽值”上看到一个词叫懂事崩”,意思是:成年人的崩溃也要懂事,不能影响同事,不能影响工作,不能影响家人。

以前Go姐也转过一篇我什么时候才能崩溃”的文章,也是因为,长大后才发现,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小心翼翼的,即便是崩溃,也要挑好时间精打计算。

最好能做到——伺机而崩,收放自如。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像手头的工作一样可控。

被老板骂了,被客户怼了,被工作挤得透不过气……都会选择去厕所待会儿,而不是把情绪表露于人前。

所以,每个在你看来从容淡定,云淡风轻的成年人也许也有过崩溃时刻,但真相也许只有厕所知道。

这样的场所很多,但也许你从未想过:马桶其实是最适合放松身心的场所。想象一下在工作中无所适从时,可以逃离到这样的空间里,进行片刻的放松,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毕竟,成年人的生活里,能够卸下一切防备的轻松时刻,是多么难得。

在日本,公共厕所被称为Switch Room”,意思是转换室”。这里藏着无数人的崩溃,却也是每个人调整心情、继续迎接操蛋生活的枢纽。

你可以哭着蹲下去,也可以哭着站起来,但一旦推开这扇门,你要笑着走出去。


The Great Good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