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在房间里乱跑,怎么总记不住!”说了多少遍了,别光脚走路!”你怎么总是不长记性!”……为什么有些话我们每天重复几十遍,孩子却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真的是孩子没听到吗?我们多说几遍孩子就会照做吗?我们苦口婆心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就是不听呢?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我们每天对着孩子一遍遍的说着同样的话,孩子是不是也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逆反?仔细想想,不光孩子会厌烦,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感到厌倦,同样的场景,说着同样的话,结局要么是孩子在老母亲情绪濒临崩溃前不情愿的服从,要么是在情绪失控后的吼叫中妥协。总之,与孩子的较量,无论输赢都让我们精疲力竭。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首先要确保他们明白你的要求。不要跑那么快!”那是要跑多快?不要那么用力”,那是要多用力?小点声!”多大的声音算小?我们给他们的指令有时候并不清晰,孩子不能充分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自然就不会遵照执行。这时候要把不要”换成要”,有时候还要示范给他们看,像妈妈这样走”像捏橡皮泥时一样的用力”像我们现在说话时一样的声音”,这样孩子就会模仿我们的做法,并理解我们的要求。
对于稍大点的孩子,基本已经能够理解家长的要求,只是出于各种原因拒绝执行。这里提出三点意见。
1.家长说话前要注意语气语调,不要上来就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训斥。沟通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指责。如果沟通变成了批斗大会,相信即使知道自己犯错也不会愿意接受任何批评。
2.语言要简明扼要直奔重点,切忌长篇大论,反复唠叨。有些事情一说出来,孩子就已经意识到错误了,家长只需要等待孩子下次纠正就可以了,可惜的是有些家长明明几句话就说明白了的事情,足足说了半小时,各种举例分析,说到最后孩子已经不愿意承认错误了。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应”。

提前约定手势的含义,通过手势提醒孩子效果更好
3.对于有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可以改变提醒的方式,语言改为容易接受的手势提醒。以前我家的两个小公举都有在家光脚走路的爱好”,每次都提醒她们穿拖鞋,有时候一天提醒7.8次,经常是最后提醒到自己情绪爆发。后来我跟孩子约定把穿鞋提醒的语言改为手势,每次我指指她的脚丫,就表示提醒她该穿鞋了,效果比之前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