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是不对的,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3岁幼儿喜欢跟读有押韵的童谣,儿歌就可以。弟子规在过去也是给孩子读,它朗朗上口,三字成句。非常适合孩子读,但教师不能强迫幼儿读。一旦带有强迫性,往往会让本喜欢的幼儿也可能不喜欢了,这个弟子规完全可以在跟孩子平时跟读,日常游戏中作为儿歌穿插其中,如手指游戏,拍手,走圈等都可以边做边说,作为娱乐孩子就学会了儿歌,还乐此不彼,根本不需要家长去教,并强迫孩子去学,小年龄阶段的孩子,主要是游戏贯穿学习之中,玩即是学,如果枯燥的让孩子去背,反而给孩子带来负担!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老师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首先,老师就不应该布置家庭作业,而且还要求孩子必须完成,就更不应该了,这明显就是小学化”倾向。
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在于,它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挫败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游戏教学才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核心。
其次,我们提倡吟诵传统文化,但是,教师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多一些奇思妙想,把学习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去。
最后,在传统文化的记忆方面,我们幼儿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表演的方式。
故事性比较强的章节,老师编成小故事,让孩子们边表演边说。
2、我是小老师的方式。
鼓励小朋友举手当老师,当老师的小朋友带领大家说完后,再请下一位小朋友,争取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当一次老师。
老师提前把每一句话,都编排好相应的肢体动作。
3、小组pk的方式。
可以男孩一组,女孩一组;也可以几人一组,一组一句话,轮流接龙。也可以像报数一样,一人一句。
孩子们每天进行这样的定时练习时,都乐此不疲,很快就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输入到自己的小脑袋里了。
对的。
关于题主说的感觉孩子还小,不适合背诵《弟子规》的理解,其实有点偏颇,因为只是背诵并不影响孩子,不属于超前教育。单纯的背诵是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并不是让孩子去理解《弟子规》中的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意思就是属于超前教育了)。
提倡国学自然是好事,但是弟子规晦涩难懂,根本不是孩子的菜,所以建议顺其自然吧!如果一定要孩子学会背诵,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强迫孩子死记硬背,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厌烦中华瑰宝。
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每天也都设有弟子规的学习时间。开始的时候我也很头疼,为啥?因为孩子根本不买账啊!有的孩子甚至一直在开小差,效果可想而知。每天背诵的是稀里哗啦,惨不忍睹。怎么办呢?我理解孩子的兴趣点根本不在这难以理解的弟子规,所以我采取了迂回的战术,用孩子感兴趣的事做铺垫,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例如:每天孩子最爱的玩玩具时间之前集体背诵,之后才玩玩具;表现好的可以得到小红花,并且有领诵的机会等,这些都是激励孩子学习的方式。
学习国学需要长期的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想要孩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更不要强迫孩子学习,给孩子创造有准备的学习氛围,慢慢熏陶吧!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有意见欢迎留言。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可以去背诵,但不是必须。
因为题主所说孩子上幼儿园小班,大概就是三四岁的样子,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是比较爱玩的,如果一味强制孩子必须要背会,怕小朋友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上小学后的学习。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可以和孩子的老师去沟通一下,因为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个体,相对老师而言,家长应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背诵弟子规也是幼儿园想让家长看到孩子学了一些东西,这个可以理解。不过我们要因材施教,目的不是背会弟子规,而是冲动发掘孩子的潜力,创造力,也许这才是孩子以后可以生存的本事!
幼儿园让孩子背《弟子规》也好,背故事歌谣也好,其目的是以此为载体,开发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
从这个目的讲,尽量领着孩子完成这种背诵。
一,在努力背诵这一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的能力。二,孩子背下来,背的好,有成就感,也树立了自信,反之,幼儿园里,小朋友都背的不错,孩子张口结舌的,孩子自己感觉也不舒服。三,背会了,加上幼儿园老师的讲解,应该还是会有一些内容,孩子会有浅显理解的,并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言行,这也是收获。
###背古诗挺好的,押韵朗朗上口,我们家不到两岁半就跟着火火兔学会了弟子规的前面几句,还有一部分三字经,当时听她自己在那里念,我也很惊讶,小孩在背东西上面真的超出成人的想象,如果他喜欢背一背也无妨,不喜欢也不要强求,当孩子学会新东西的时候,多夸夸他,那样他会更喜欢!
###孩子不抵触可以试试,抵触就算了。幼儿园老师应该也不是硬性要求吧。同一首诗我家孩子中班时一个小时也没背下来,大班念几遍就记住了。不用操之过急。
###有的孩子不懂什么叫背书,这时候家长就要教。书中的意思,家长大概解释一下。锻炼孩子的记忆,配合老师,背背也无妨
###哎吆我家书上有那个,念都念不完啊。。让咱背咱能背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