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有“熊孩子”的家长看过来!什么样的教育可以让全家快乐?

前不久,在深圳一中学运动会开幕式上,有学生拉出一条横幅并齐喊口号: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引发全场欢笑,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有熊孩子”的家长看过来!什么样的教育可以让全家快乐?

好好学习究竟是为了谁?如此问题难免叫人五味杂陈。其实,学习本来就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别人,这个道理自然不用多说,相信大多数中学生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如此调侃妈妈”,我却怎么都笑不出来,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苦涩和无奈。

在现实生活中,妈妈们承担起孩子教育的大部分责任,妈妈是孩子教育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他们的公共形象却是焦虑的、愤怒的甚至咆哮的。就有段子手曾生动地描写了出了妈妈对教育的紧张感: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种场景,穿梭往返于各种培训班的总是妈妈的身影,在教育场景中总是缺少爸爸的角色。这样的环境孕育出了中国式虎妈”这一群体,爸爸们反而显得温和又包容,成了唱白脸”的角色。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当中,不管是谁在其中承担主要的角色,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根据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控制程度,把教养风格分为四种类型。

专制型

权威性。权威性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支持孩子的积极行为,亲子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比较多。在权威性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够自我独立,成就感也比较强。

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强调控制和无条件服从,对孩子比较冷漠,缺少关爱和温情。孩子往往感觉不快乐,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惧,容易形成孤僻和不信任的性格。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没有太多的约束和限制,基本上对孩子的成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孩子缺乏社交能力,自控力和独立能力也较差,自尊水平较低。

放纵型。父母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但极少有要求和限制,他们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学习到自我控制,往往对父母或是他人缺乏尊重,甚至会变得霸道、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很难对他人相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可以让全家都快乐呢?这是一个有关爱”的命题。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父母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在犯错中不断纠正,方能找出一条适合自家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