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料公众号:yangliao99
最近,大家应该都被EDG刷屏了,除了被EDG夺冠的消息刷屏,更多人可能对其粉丝的庆祝方式跌破眼镜。
有的人为了庆祝EDG的胜利,倒立洗头,吹唢呐,剃头等等,这些都算是比较正常的了。还有一些人用低俗,败坏道德的方法来博人眼球。
这些哗众取宠的方式,其实就是打着庆祝的幌子来吸取流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次EDG夺冠,算的上是电竞圈的头等大事,而如此之多的低俗庆祝,也让这份荣誉多了一分阴影。
对于电竞的文化,很多不玩游戏的人对它并不感冒,认为它就是玩物丧志,而玩游戏的人,则会对他的电竞精神深信不疑。
其实电竞和很多文化一样,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影响,但电竞的特性对青少年人群的吸引是不容小觑的。
对此很多家长比较担心,所谓电竞是否就是诱导未成年人游戏上瘾的毒药,成了很多家长的心头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电竞为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电竞比赛,在最近被列入了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使得它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更高了。
电竞不同于电子游戏,就像奥运会的百米赛跑不同于小孩子的追逐打闹。
职业和娱乐的区别,就在于从事的人他是否足够努力,足够勤奋和所具备的天赋是否足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做任何一个领域的顶尖,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电竞虽然是电子游戏的衍生,但是和其它所有的职业一样,靠本事挣钱,靠体力挣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拿这次夺冠的EDG战队来看,他们队伍里的五人,年纪不大,但吃的苦可一点不比同龄选择其它路的孩子少。
每天的练习,不断的研究战术和游戏特性,是他们重复几百遍做的事情。
这些孩子在夺冠后的感言,描述的是自己辛苦的那几年,是自己忍受低谷的那几年,最后才是对苦尽甘来的欣慰。
如果电竞真的是玩物丧志,是不学无术,那么就不会有他们努力的汗水,和没日没夜的练习。
真正不学无术,玩物丧志的从来不是某一种行为或事物,而是当事人。
很多人的懒惰,没耐心,三分钟热度才是做不好事情的根源。
那些担心自己孩子会被电竞诱导成网瘾少年的家长,该怕的不是电竞,而是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无法坚持。
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里,想要做好,都需要努力和坚。
电竞比赛是一场赛事,参赛的都是职业选手,我们需要足够尊重每一个努力的人,而电竞对我们的影响,也应该是积极正面的,而不是沉迷游戏的代名词。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文化里解读出积极的精神,而不是消极负面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有多少年轻人在电竞路上前仆后继
对电竞不了解的可能不知道,这是一项对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的职业。
很多职业选手都是十几岁就开始接受正规的训练,到二十多岁依然没有多少亮眼的成绩,甚至还没有让人记得自己。
和社会上的所有职业一样,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专业过窄的风险,能力不足的风险,说到底,电竞真的只是一个工作罢了。
在现实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就不会是我们娱乐中玩玩游戏那么简单了。
现实中的电竞选手,在比赛中的失利,在日常训练中的表现不佳,都会决定职业选手的比赛生涯是否能够继续下去,如果继续不下去就要另谋它路。
所以电竞选手的淘汰率也是非常高的,而即使如此,也有很多孩子前赴后继的冲到电竞的赛道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她的孩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竞爱好者。
邓亚萍自己说过,自己的孩子非常想要成为一名职业的电竞选手。
得知此时的邓亚萍并没有言辞拒绝,而是选择让孩子先尝试尝试。
可当孩子真正的体验了一把职业选手的日常生活后自己主动放弃了。
原因是因为训练的强度太高,要求太高,对技术对能力的要求都很高,也证明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
这也反应了孩子对问题的思考程度不够,对现实问题的了解不够。
前几天的有个新闻,采访的是一群在校大学生,采访的问题是他们认为自己毕业后能拿多少年薪。
在现在本科毕业生的薪资中,5-6k是一个平均现状,而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回答却是至少有一百万。
虽然不了解这些受访者是否真的能力出众,但是大部分人能这么大胆的说出年入百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对现实的了解程度还是不够。
孩子想一出是一出,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对事情考虑的不够多,对现实中的问题认知不够。
对家长来说,孩子对于现实的认知不应该再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少管。
对于一些事情,家长也应该适当的让孩子了解,现实的问题有时候很残酷,但也同样是让人成长的良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如何从游戏手里抢”孩子?
如今电子产品的发达,很多孩子都从小就开始接触电子游戏等。
电子产品固然是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孩子在使用恰当的时候,也能够带来学习上的帮助。
但是游戏却不一样,游戏具有成瘾性,孩子一旦对网络游戏成瘾,很容易滋生出心理问题,例如自卑,焦虑,注意力涣散等。
很多父母也尝试过切断孩子的电子设备,但是现在走到哪都需要手机,等替代的产品,想要完全切断几乎是不可能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孩子接触游戏,还有一点非常可怕,那就是对游戏消费的提法。
在去年,就有一则新闻,一位母亲居然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派出所。
原因是孩子从3岁开始花钱玩网游,5岁时已累计充值5万多元,到10岁,7年间竟花掉父母10万元血汗钱。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孩子在网络中花掉了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是看病的钱。
不过现在对于网络游戏未成年人消费有了一定的限制,还算是控制住了局面。
可游戏对于孩子的影响,一直是治标不治本,无数家庭为了这个问题头疼。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家长还是要理性的看待,要明白问题不在游戏,而是在孩子。
基本上每一个孩子都会对游戏感兴趣,但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对游戏上瘾。
也有很多的孩子在游戏和学业上都没耽误,终归是在娱乐和学习上规划的合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教育中,劳逸结合是公认的好方法,那么什么时候劳,什么时候逸就成了问题。
家长除了在给孩子安排学习计划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娱乐时间。
不要承诺过给孩子的娱乐时间,又被顺延,或者取消。
长期如此,孩子在自身娱乐时间没有被满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去选择在其它时间弥补。
给孩子并尊重孩子的娱乐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很多孩子所喜欢的不一定是游戏,而是在闲暇时间里,能做的只有打游戏。
如果父母有条件,尽量支持孩子的爱好,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这点,尽量不要只让孩子学习,忽略了人格和心理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