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感恩无法被教育,只能传承

1

圣经里写道,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感谢,常常心怀感恩,圣经上还说,这是上帝对人类所定的旨意,也就是说这是上帝对人类的要求。

我想上帝是很清楚人常常难以满足,无论拥有多少,总是习惯看到自己没有的,所以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会心生怨言。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感谢——这样的要求,其实是上帝为了人类的幸福,给出的一方一剂针对性的处方。

感恩无法被教育,只能传承

感恩也常常拿来用在亲子之间——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有很多家长希望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他们觉得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一来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习惯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很幸福了,却还埋怨这埋怨那,看不到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实在是对给予他们身体发肤为他们操心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

他们常常听说某某中学进行了一场感恩教育,全场处在叛逆期的半大孩子都痛哭流涕,深深悔恨以往对父母的反叛,忽略父母为他们付出的心。

似乎在那一刻他们终于醒悟了,终于看到自己如何忤逆父母,如何伤了父母的心。

我猜,当父母感觉到这一切的时候,必是辛酸的。其实家长们要的也不多,当孩子终有一天能看到他们为孩子操碎的心,一切艰辛都释然了。

2

然而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心里又会有隐约的担心,在现场的痛哭流涕,就证明孩子真的从此对父母感恩了吗?它会不会变成一种压抑,因为父母太好、太艰难、太伟大了,所以不能对他们不满,更不能将不满表达出来,不能惹他们生气,要做让他们高兴的事,顺着他们的心愿行。

那么,这样状态下的孩子是真实的吗?他们会不会压抑真实的自己?还有,这样亲子关系真实吗?

心灵的成长、关系的成长,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没有一个速效的法子,让关系突然从此变得和谐、让一个人人格从此突然变得和以往有多大的不同,因为这不符合心理成长和关系成长的规律。

3

让孩子被"感恩教育",其实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无力,家长在亲子关系中的无力。

孩子逐渐长大,家长不知道如何面对孩子逐渐长大后越来越明显的独立自主带来的亲子关系间的张力。也或许,他们也难以接受孩子和自己不同。

当孩子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宣布自我的权利时,家长难免会感到失落。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自己的,希望通过对孩子进行一场感恩教育,让孩子依顺。让孩子在自己的经验中认为对的路上行。

这无意中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殊不知,感恩无法被教育,只能传承和影响。

比较好的亲子关系的状态,是父母跟孩子之间有真诚的沟通。真诚的沟通串起亲子间情感的连接。

感恩是相互的,尤其在亲子关系之间。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情感比道理重要,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能记住的,往往是父母对他们的情感,远超过父母曾经讲过的道理。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感恩的情感,他体会到"感恩"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反之,他对父母也会产生感恩的情感。

当父母觉得孩子需要被感恩教育的时候,心里隐含了对孩子的怨——觉得孩子对自己不知感恩,或者,觉得孩子对其他重要的人没有感恩之心。

怨带来怨,感恩才能生出感恩。这是传承的力量。

感恩是在情感中产生。当父母对孩子没有这种情感的时候,孩子对父母也会缺乏这种情感。

有的父母会说,在这场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付出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养育这孩子,特别是孩子年幼时,半夜发烧,毫不懈怠,牺牲睡眠爬起来抱着孩子去医院,为他担心为他忧虑。

养育孩子是一个艰辛的、付出的过程。在养育和被养育的过程中,养育者付出更多——孩子需要在被养育的过程中成长。

这是生命的规律。

这也是学习爱的过程。养育孩子是学习爱的极好的途径。

孩子成长的历程,也是父母塑造自己的历程。养育孩子的过程,也可以让父母的人格得到成长,光是从这个角度去看,也是值得感恩的——你看,这就是为人父母对孩子可以感恩的部分。还不说孩子的一颦一笑、天真活泼烂漫,曾经那样牵动过父母的心。

所以,孩子体会到了自己对父母的那份独特的重要性——而不全然是付出、拖累感和怨(当然有这些体验也是正常的,这不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爱)。

他对你必然以感恩回馈,而那时,孩子对你是否感恩你已经不看重了。

因为养育孩子的回馈,在养育的过程中你已经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