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视频,两岁半的姐姐不好好吃饭,姥姥和妈妈竟然用衣架打姐姐的嘴巴。
而且妈妈不在家里的时候,爸爸有时候也会用此种方式胁迫姐姐吃饭。
姐姐打弟弟,妈妈竟然用针扎姐姐手的方式来恐吓,吓得孩子直往后缩,说不要,下次不敢了。
看过还珠格格的都知道,容嬷嬷用针扎紫薇时的残酷情景。

小时候每每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手指也被扎了,感到锥心的疼痛。
不到三岁的孩子,经常受到全家人衣架打嘴的虐待”和细针扎手的恐吓,小小的心灵得留下多么严重的创伤。
看到视频的后半段,妈妈谈及到童年的经历,才了解到全家暴行”背后的原因。
原来妈妈小时候也经常遭到姥姥姥爷的打骂,有一次因为生火做饭问题被推到水塘边要淹死她。
童年父母的打骂使得妈妈特别遵从父母的言行,不敢违背他们的意愿。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和阴影使得妈妈在有了孩子之后,无意识的延续了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幼小的孩子也在承受着妈妈童年时所受的伤害。
这种不健康的教养方式打破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孩子失去本应从父母身上获取的重要的安全感。
孩子幼小的心灵经常处于恐慌之中,对于后续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不再受到类似伤害,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身心,
丹尼尔.西格尔和玛丽.哈策尔的著作《由内而外的教养 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中提及到一些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童年有过情感创伤的父母如何教养孩子。
首先认识自己的童年创伤,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很多对孩子动辄打骂的父母,很多都是由于自己幼年时受到类似的伤害导致的。
例如幼时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导致自己缺乏安全感,长大后有了宝宝之后,离开宝宝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想要从根源上解决不正确的教养方式,首先就要接纳自己。

经常反思自己童年发生的事情,理清过往与现实的关系,注意现在的不当举动对亲子关系造成的伤害。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纪录自己不好的情绪,总结孩子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几点行为,做到心中有数;
2、仔细想想你对孩子做出如此反应的深层原因,集中精力回想过去的经历,可以加强自我了解;
3、回忆某件影响了亲子沟通的事情,分析经过,分析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
其次,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回应。
孩子从出生起就需要沟通。父母应该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沟通时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注意她表达的信息。
很多育儿视频都显示,只要和孩子好好沟通,很多孩子都很乐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两三岁的姐姐经常打弟弟,妈妈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直接用针扎。
这样只会让孩子屈服于暴力恐吓,不会真心悔改,下次还会再犯类似错误。
另外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自我意识萌芽,对于不喜欢的人会表现打、咬,说不等”。
在有二胎的家庭,很多老大会打老二,那么妈妈就要仔细聆听老大的声音,看是否因为遭到忽视而报复”老二。

吃饭时不好好吃,非得东张西望,那就要问下宝宝饿不饿,是否饭菜不合口味,而不是强硬要求必须吃,不吃就打。
再次,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
在经过沟通了解了孩子的喜好、需求之后,父母要针对性的做出改变。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女孩缇缇两岁半的时候,全家搬到了新的住所,要离开熟悉的朋友和邻居,她哭着求不要搬家,但是全家没当回事。
三岁的时候进入了新的校园。但是进入校园被老师没收过一次图画书后,缇缇开始出问题了:憋尿严重,面对妈妈也不爱说话,越来越忧郁。

后来转入新的校园,加上妈妈的精心陪伴和呵护,经常与孩子沟通,缇缇开始吐露心声。
憋尿是因为曾经尿裤子挨过老师的打,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现在的缇缇和妈妈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系,获得了很大的安全感,变得外向活泼。
最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控制。
很多人都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候,更何况面对一个时常变化的小孩子。
加上生活压力,很容易因为孩子的一个举动就引发了怒火,朝孩子身上发泄一通。
发泄完之后又会后悔,可是对孩子已经造成的伤害无法挽回。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主导了。

当情绪来临时,自己静静的呆3-5分钟,让情绪稍微平复一下。
控制不住生气的时候切记不要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
日常中经常见到父母生气的时候回辱骂或者贬低孩子的行为。
这会使孩子自卑或者继续这种辱骂行为。
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提出:
怒气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应该能够使父母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副作用”
她的书中提到一个示例:十一岁的简,回到家就大叫:”我无法打棒球,没有衬衣。
妈妈没有辱骂她,没有提过去的牢骚,没有说她没有条理和不负责任,乱丢乱放。

而是简单地描述自己生气的心情:我很生气,真的很生气,你的衬衣应该放在你的抽屉里,这样当你需要的时候就知道该到哪里找他们了”。
就像丹尼尔.西格尔所说:别把我们儿时深恶痛绝的,加诸孩子身上,别让我们儿时抱怨父母的,再被孩子抱怨。”
愿每一个有过童年创伤的父母,都能注意到并且能医治好自己的创伤,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