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
就没见过你这样笨的孩子!”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几句话有没有很耳熟?在游乐场,在学校、电影院门口,我总能看到妈妈大声训斥孩子。

我们一直都以为打孩子才会伤害孩子,却不知道语言上的伤害同样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要命的是,这种言语上的伤害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养中,且日久经年重复地发生着。
创伤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言语上的虐待无异于灵魂的谋杀。不断地批评、辱骂、轻视和不合理的期待等等都会像身体伤害和性伤害一样,给人带去创伤和羞耻感。
这种情感上的无形伤害,甚至远比其他形式的伤害更为持久、深远。
国内有个教育短片,名为《语言能造成多大的伤害》。少年犯张强说:在我12岁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我妈每天骂我,说我没用,说我是废物。从来就没夸过我。记得她骂的最多的就是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说完这些,他忍不住地抹眼泪。

张强憎恨自己的母亲,憎恨母亲带给自己的那种愤怒和羞耻。后来他又从憎恨母亲变成了憎恨这个社会。因为无法报复母亲,他便改为报复在那些比自己弱的人的身上,抽刀捅向更弱者。他企图通过虚张声势找回自己的力量感,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在泥潭之中陷得越来越深,直至无法补救。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在他们的心里,一直都有这样的一个认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你父亲说你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
侮辱性的指责会向孩子传递一种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未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受过言语凌辱的孩子会深深陷入3P”困扰中无法解脱:完美主义,拖延以及心理瘫痪。

那些追求完美的父母他们的子女成年后,通常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为了赢得父母的爱和赞许而不断地苛责自己;要么极力反抗,甚至到了对成功心怀恐惧的程度。
而且,对于那些对成功心怀恐惧的孩子,不论他们取得多好的成绩,他们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深信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出了哪怕一丁点儿的差错,他们便会惊恐万分。
童年时期受过言语虐待的成年人,大约30%会转而羞辱自己的孩子。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然而可悲之处在于,这种重复毫无意义,它只会加重伤害。
苛刻甚至羞辱性的言语究竟给我们的孩子带去了什么?
被羞辱感:特别是在他人(尤其是同龄人)面前被责骂,这种羞辱感会更加强烈。
不安全感:孩子想要阻止责骂所带来的伤害,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这让他们感到挫败、无助和不安。
愤怒感:愤怒用来保护自己,也可以防止我不好”这件事进一步曝光,于是他们变得日渐疏离,最后会造成使他们与人群格格不入。

低人一等”感:孩子缺乏判断力,一旦糟糕的评价多了,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很差,笨、难看、脏、堕落……他们不仅陷入这样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还会责怪自己不够好。
事实上,很多人都或多或少遭遇过这样的伤害。哪怕过去了很多年,哪怕早已远离父母身边,这种伤害仍然会如形随形。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就会说:你再……我就不要你了。你如果不……我就不……这样的句式真的不要再用了。
当你以威胁的方式去跟孩子说话,孩子会当真的。他们会出于担心立马变乖,父母也便觉得此法甚好,一用再用。殊不知这是在以耗损孩子的安全感为代价的。
若孩子去做一件事不是源于自己的决定,而是出自惧怕,那他们长大后也会经常地做出类似的让步,承受类似的焦虑,无法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哪怕片刻的轻松。

此外,还有些父母的凌辱性言辞则是出自于自己的心结,或者只是自己处境糟糕,所以忍不住拿孩子撒火,孩子无辜被牵连,成为了他们的出气筒。比如,你真是累赘!”我真后悔生了你!”你跟你爸/妈一个德性!”你整天就只会……看看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让人省心!”这些语言都很容易导致孩子堕入自卑的深渊。他们会觉得自己没用,不被接受,甚至低人一等,从而厌恶自己。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哪怕遇到了好的机会也很难真正地去抓住,因为他们早早地就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么一件事:我是不好的,我不配。
所以,情绪化的父母们,请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开口。哪怕忍不住说了气话,也请转过弯后尽早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我刚才那么说,不是针对你……,而是我自己……”
心理研究发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也难以满足父母的期望时,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并且只会痛苦地审视自己。而这类孩子的父母,之所以无法接受不够好的孩子,往往源自他们无法接受不够好的自己。
对此我的建议是,尽量放低期待,善待孩子,也善待自己。可以尝试着给孩子制定目标,指引方向,但要以孩子踮起脚、够得着”为准。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那么,请别让你的爱成为刺向孩子心口的那把刀。那些说过的刻薄话虽然不会在孩子身上留下伤口,却能轻易毁掉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