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教育与爱的本质,就是给孩子一颗平静的心灵

今天来聊聊,爱的逻辑与爱的本质。

大家不要误会了,这里是教育频道,不是爱情频道。所以,这里所说的爱,是父母对子女之爱,而不是男女情爱。

都说爱是教育的基础,那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定是基于对他们的爱之上,否则就是耍流氓了。

那么问题来了:哪个父母会说自己不爱孩子?可为什么还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有人说,光有爱还是不够的,还得懂教育,有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技巧。你看,爷爷奶奶爱不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可很多孙子孙女还不是被宠坏了?

打住打住!没事别扯上爷爷奶奶什么的,也不关他们什么事。教育孩子主要是父母的天然职责,至于爷爷奶奶他们嘛,负责爱就已经是很好了(虽然我觉得你的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大家记住:父母才是教育子女的第一责任人,别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其他人。

有了上面的前提,分清楚了职责,我们再来好好谈论关于教育与爱的问题。

教育与爱的本质,就是给孩子一颗平静的心灵

很多父母抱怨道:

我们对孩子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可孩子却不听话,不争气,他们真是枉费了我们的一片心血,辜负了我们的期望。

前几句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实质。

付出得不到回报,很失落,很气愤,很无奈,对不对?

但我还听出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整段话下来,主体像是在说孩子,实际上表达的都是父母的付出、诉求和情绪。

孩子呢?只是实现他们意愿的媒介。——不知你看明白了没有?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爱的逻辑”与爱的实质”问题。

什么是爱的逻辑呢?

依我的理解,爱的逻辑指的是一种理性之爱,一种有道理的爱,也就是用脑子演绎出来的爱。比如:

我觉得这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照我要求或期望的那个去做,否则,我会生气,会惩罚你,这就是我对你的负责之爱。

这就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爱的逻辑。

在这样的爱的逻辑下,只看见父母的想法与道理,看不见孩子的内心感受与需求。许多父母想当然的我以为、我觉得”和你需要、你应该”就是这样派生出来的。

我以为,我帮你做好了一切,你就能好好学习了!你真让我失望!

你要考班级前三,否则怎么对得起我们这么辛苦的付出?

这种逻辑里,只有父母的想象和要求,看不见孩子本人。他们需要的是想象中的孩子,而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孩子。

所以,他们失望是正常的,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往往源于些。

不争气

回到最前面的很多父母常说的那段话。

我们还可以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演绎这些父母的爱的逻辑,那就是:

我对你好(付出了很多),你要回报我想要看到的那个结果,否则你就是辜负了我,就是不争气,就不是好孩子。

我是那个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父母,你是个不折不扣不知回报的不争气的坏孩子!

在这种爱的逻辑之下,孩子内心的压力与煎熬可想而知。他们的自我已经不存在,只有满满的羞耻感与负罪感,觉得自己简直罪大恶极,活着没有价值,甚至还可能是父母的累赘!

不争气

当一个孩子因此丧失了自尊与价值感,当一个孩子因此迷失了自己的主体感,这种教育已经没有意义了。

即便孩子是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而努力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表现,那也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迎合,只要外界对他没有了指示、没有了压力或肯定,他们便失去了动力,迷失了行动的方向。

实质上,这种爱的逻辑里,隐藏着的是对孩子深深的伤害。他们甚至还会在那些错误的爱的逻辑之下,走向了一条痛苦的深渊。

在法国纪录片《人类》中,一个杀人犯的自述:

我的继父,总是用电线、衣架等各种东西打我,他说打在你身,痛在我心,打你是因为爱你”。这给我传达了错误的爱的意义。所以多年来,我以为,爱就是伤害。于是我伤害了所有我爱的人,而且我以我伤害他们的程度,来衡量我爱他们的程度。

这种爱

小时候,我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学到了很多爱的逻辑。

有时候,爱是打在你身,痛在我心”;有时候,爱是失败的后果你无法承担,所以别再努力了”;有时候,爱是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时候,爱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有时候,爱是你要听我的,因为我是不会害你的”;有时候,爱是为了挣钱给你更好的生活,所以没时间陪你”……

这些,都没有让我们学会看见自己真实的存在,真实的感受与真正的成长需要。这些,让我们误解了爱,失去了真实地爱自己与爱他人的能力。

有时候

真正的爱是没有逻辑的。

因为,爱很简单,是一种看见,是心与心的连接。你只有看见了真实的孩子,爱才落到了实处。

如果说爱的逻辑里,用的是脑,那么,爱的本质里,用的是心。

这种爱的本质,是以孩子的真实感受与成长需求为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觉到自己身心的和谐统一。当孩子的成长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会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静。

这样,他们天然的向往优秀与自由的成长力量,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散发出由内而外的生命力。

所以,爱的本质,就是给孩子一颗平静的心灵。内心平静,才有敏锐的直觉,看见自己。

爷爷奶奶

蒙特梭利说:

孩子天生具有追求卓越与自由的优秀品质,并能在这种追求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平静的心灵。

那些获得内心平静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变得非常听话和有耐心。他会显得特别的快乐友善,他的感觉变得敏锐,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不断解决着自己的内在疑惑,满足自己的内在发展。

如果一个孩子的精神失去平和,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无法形成自律。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又怎么能服从他人的指令呢?

服从,是一种力量的表现,一种精神上的敏感性,是内在心灵平静的结果。

只有精神上的强者,才懂得服从其他人。孩子只有被看见,在实质的爱中获得内心的平静,才有能力形成自律和服从其他人。因为孩子,正是以他们的本能直觉找到了通往内心世界的道路。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种爱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今日推荐文章:

致家长:别在你的幻想与期待中教育孩子

人性的教育”在成人”,反人性的教育”在造人”

忽略感受,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死穴”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