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家长的这种错误做法,使得婴儿长满肾结石。

前两天一篇报道在网上传开了,5个月的女宝宝全身浮肿、长时间不排尿,出现了感染的症状被告知病危。检查发现这么小的宝宝竟然长了大量肾结石……

报道中提到,医生认为宝宝肾结石的主要原因是不当的喂养方式,尤其是家人在宝宝出生3天便开始喂辅食,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不当喂养与肾结石的关联性从一篇报道中很难确定,但家人在喂养上的失误却是显见的。我们不妨来说一说,辅食添加中会引起肾结石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避免去做哪些事情呢?

何时给宝宝添加辅食?

出生3天便添加辅食,可能和家人落后的喂养观念有关。宝宝到底多大开始加辅食?以下是一些权威机构的建议。

▲中国营养学会《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

▲香港卫生署《6~24个月婴幼儿健康饮食起步篇》

▲加拿大儿科学会

▲美国儿科学会

说法略有出入,综合来看都推荐宝宝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时用配方奶喂养)至满6个月(满180天)时添加辅食。根据宝宝的发育情况可以稍早或稍晚,但不应提前太久,不建议在宝宝满4个月前添加任何辅食。

过早添加辅食的问题

无法消化奶类以外的食物

奶类是哺育下一代接近完美的食物,而其他食物可不是天生长来供人类食用的,消化这些食物需要足够的消化能力支撑。

宝宝消化食物中淀粉的能力需要到4个月左右才较为完善,所以给很小的宝宝喂食米粥、米汤之类的食物十分不妥。宝宝大约在6个月左右可以较好地消化奶类以外食物中的脂肪,过早给宝宝「开荤」也是不可取的,容易使宝宝发生腹泻等情况。

报道中出生3天就开始吃辅食的宝宝,消化器官每天都在和莫名其妙的食物进行搏斗,可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影响宝宝的喝奶量

宝宝的胃容量有限,应该尽可能给营养丰富的食物「腾出地方」。

宝宝初期辅食多为稀滑的米糊、菜泥等食物,能量密度低、食物结构较单一。例如100g母乳能为宝宝提供约65kcal能量,100g稀稀的婴儿米糊只能提供36kcal能量,100g蔬菜米糊也只能提供34kcal能量,只有加入了蛋黄、肉类、油等高能量的食材后,辅食的整体能量密度才能上一个台阶。

所以用初期辅食大量替换奶类是十分「不划算」的事情,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刚开始加辅食的阶段,主要是品尝味道、观察对食物的适应程度、习惯吃辅食的安排,不宜追求「吃得多」。

喂养中需要注意什么?

除了在合适的时间添加辅食外,以下喂养中的注意点也能帮助宝宝远离肾结石的风险。

严格按比例冲泡奶粉

有些家庭中喂养宝宝比较随意,喝配方奶粉时不看说明的配比,水和奶粉凭感觉搭配。为了使宝宝快点喝完,或者觉得宝宝喝得太少怕饿着,甚至会故意把奶粉冲浓。

过浓的奶粉会增加宝宝消化的负担、伤害肾脏功能。冲泡奶粉要按照比例先放水、后放奶粉,更不要给宝宝干吃奶粉、奶片。

不要盲目补钙

宝宝可以从奶类和富含钙的食物(如豆制品、绿叶蔬菜)中获得足够的钙。宝宝每天大概需要多少奶呢?

如果宝宝喝奶充足,只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并不需要额外再补钙了。过多钙的摄入会增加便秘、缺铁、肾结石的风险。

草酸高的食物先焯水

菠菜、苋菜、笋等蔬菜可以先焯水1-2分钟,以去除一部分草酸后再进行下一步烹调,避免草酸和钙结合成不溶的草酸钙。

不要随意补充维生素C

说到草酸,就不得不说下维生素C。宝宝可以从蔬菜水果中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维生素C,不建议不分情况地给宝宝额外补充。

例如某品牌儿童营养套装中的多种维生素和维生素C补充液,1岁宝宝按照推荐量服用的话一天摄入的维生素C达到380mg(1-3岁宝宝可耐受摄入量为400mg),而该年龄段的推荐摄入量仅为40mg而已。过多的维生素C摄入会增加草酸的形成。

给宝宝培养喝水习惯

液体摄入不足会增加尿液的浓缩程度,也会带来肾结石的风险。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刚添加辅食就有很多妈妈关心每天要给宝宝喝够多少水才行,但一岁后却不那么关心喝水只关心吃饭了。不同月龄的宝宝需要喝多少水才够呢?

感冒、天热、腹泻、便秘等情况可能需要增加水分摄入。

添加辅食后可以开始培养宝宝的喝水习惯了,如吃完辅食后用小勺喂几口水清洁口腔;用鸭嘴杯、吸管杯或小杯子装些白开水让宝宝学习。1岁左右能较好地服从喝水安排。

不要等宝宝口渴再喂水,家长应遵循「主动、少量、多次」的原则,让宝宝在白天持续获得水分摄入。

什么情况要警惕宝宝喝水量不足?舔嘴唇、揉眼睛、进食缓慢吞咽费劲、关节咔咔响、精神萎靡或烦躁、尿量明显减少都可能是信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