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宝的一个家长跟我聊天说到他家孩子,现在只要跟他说什么,他都先说给多少钱?”即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比如让他自己整理下房间,他都要斤斤计较,好像没有钱作为交换,他都不情愿。
听到这位家长的话,我发现其实不是孩子的错,其实是家长在使用奖励手段的时候,方式运用不当造成的。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过奖励孩子的经历,不管是帮着家长做家务,还是学习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等等。这些奖励给了孩子动力,也培养了他们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是,一旦使用失当,也很容易让孩子进入唯利是图的误区,使得奖励成为孩子唯一的动力,从而让奖励变质变味。
一般父母都会存在哪些不适当的奖励行为
一是重物质轻精神
家长一谈起奖励,就是玩具、食物,甚至零花钱等等,在这种单纯物质的刺激下,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就会将对于奖励的性质固定下来,以为只有物质奖励才是奖励。
而且,物质奖励也比较容易让人获得即时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满足,也就容易使得孩子看到行为的成果。长此以往,孩子对物质奖励的刺激容易产生反应,而对于父母及他人的夸奖等精神奖励表现得比较漠然。
二是重结果轻过程
比如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考试一百分,奖励一百元。”相信这些话我们非常熟悉了。但是,这种形式的奖励,是对于结果的奖励,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结果并不能轻易达到。
而且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能力决定了一切,无论多么努力,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奖励就成了空中楼阁。孩子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所以,孩子对奖励反而无所谓。毕竟,努力的过程是没有办法得到肯定和承认的。
三是重学习轻德育
我们对于孩子的奖励,绝大部分是对于文化学习方面的奖励,往往给孩子设定一个成绩的目标,而对于其他道德品质、体育锻炼等方面,往往会被家长所忽视,家长总是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奖励的偏颇,其实是在孩子心理形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学习之外,所有的成长都无关紧要。这种潜在的影响,对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其实非常不利,容易造成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欠缺。
四是重形式轻教化
一些家长,觉得奖励可以刺激孩子能够达成家长希望的样子,所以,经常将奖励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
但是,在这种以获取奖励为主要任务的成长中,孩子的目标任务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忽视了人生目标的正确设立,也就是说:努力是正确的,但是努力的动力是错误的。很难建立起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何去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奖励
首先、是要让孩子将挑战内化于心
家长对孩子进行奖励,往往是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因为表现得犹豫不决,所以决定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信心。
但是,家长在使用奖励刺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既奖励只是一种助推的手段,而非主要的动力,推动孩子去完成任务的。
应该是他内心对于困难绝不屈服、不会轻易放弃的坚持和勇气。所以,无论怎么去奖励,唤醒孩子内心的动力,才是最主要的。
其次、是要鼓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奖励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够达到家长或者孩子设定的目标,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我们无法避免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所以,很可能出现了孩子付出很多,但是依然没有达成良好的结果。
但是,对于父母来说,我们不要总是把眼光放在结果上,需要看到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还有与以往相比有着极大的进步。那么,我们就要对孩子的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作出奖励,以让孩子感觉到付出也有收获。
最后、要将精神鼓励作为奖励的主要手段
虽然,物质奖励对于孩子的刺激作用是明显的,但是物质刺激的过度强化,很容易让孩子陷入物质化的不当需求当中,而且他们的努力方向也会发生偏差。
对于孩子来说,精神奖励应当是主要的手段,而物质奖励只能当做必要的补充。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越大,精神奖励的作用就越小,其实,这是误解,人类对于精神奖励的需求,永远不会拒绝。
如果孩子不喜欢您的精神奖励,只能说家长奖励的方式错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认可的精神奖励方式是不同的,家长需要认真揣摩孩子,去弄清楚他们喜欢吃哪一套。
凌晨提笔寄语: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做好分内之事不应该受到奖励,因为这是我们的义务。”这句话,对于家长来说应当牢记在心,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奖励是一种必要的刺激行为,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努力。但是,奖励绝对不能滥用,要适当,避免让奖励进入误区,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