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近30年3000多儿童的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孩子不合群还有这个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在外面玩,或者带孩子出去逛的时候,总会看到部分孩子总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自己玩自己的,或者干脆直接忽略其他人小朋友。没有交流,脸上也无笑容,就像一只孤零零的走失的小鸟。
就像上次去朋友莉莉家玩一样,莉莉的女儿丽丽5岁多了,吃饭从来都是不说话,也不和别人有任何交流互动,其他的小朋友去找她玩时,丽丽也总是说,"我不去,我不去,妈妈不让我去。"
莉莉承认,因为丽丽之前有过一次和别的小朋友打架被弄哭了,然后就叫她不要乱出去和别人玩了,除非要自己亲自带着。但是莉莉很忙,几乎很少有时间带女儿丽丽出去溜达逛,现在丽丽也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出去玩,也很少说话了。
除了丽丽,或许不少父母应该也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家里来客人了,孩子躲在房间不出来或者就自己坐在沙发一旁;不会主动和客人打招呼,亦或者客人问一句答一句,几乎不会主动和客人聊天互动;出门去玩,路上碰到自己熟悉的小伙伴也是直接路过不会主动示意;放学或下课了,孩子也是自己一个人玩... ...甚至很多父母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作为孩子的父母,明明很热情很洒脱,孩子怎么会这么孤僻呢?性格内向?还是害羞内敛不合群?
有这样的疑问的家长,请往下看。

李玫瑾大学教授曾经说:不与人交流,从无笑容,这些人的心理问题是什么?答案是恐惧两个字。
一个是,很多孩子可能很少出门和别人接触交流,亦或者是不敢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长期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内向,不主动参与社交的回避心理。
还有的孩子天生气质属性不同,有的天生爱打爱闹,爱玩爱笑,而有的则更喜欢安静平和的环境,这个也可能是和家庭环境氛围有关。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家孩子只是害羞,不是内向不合群,长大了就好了。
那么内向和害羞的区别是什么?
著名的心理学家叶壮老师说:内向的表现是,一个孩子不太愿意跳舞,不太愿意唱歌,但是喜欢一个人安静看会书,这个过程也享受自己,这种叫内向;如果一个孩子想跟别人玩却不敢,由于自我否定导致这种行为发生的,叫害羞。
内向和害羞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积极地喜欢且享受独自一人的时光,一个是想要加入融入别人的活动圈子,却不敢,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心理上心态是相反的。
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不自信不确定融入周围的圈子,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而不敢加入其他人的社交圈,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该怎么融入别人的圈子,这时候父母就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了。
孩子不合群,其实很多时候往往是孩子小时候的环境氛围使然,或许是家庭氛围过于压抑或者冷暴力,亦或者是父母的忽略不重视,亦或者是孩子遇到过发生过什么事情等等,导致孩子更倾向于选择自己一个人,不愿意去外界接触和认识。
这样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呵护,指引和开导。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的差异组合,可以形成人的四种性格: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每个人性格是天生的,性格也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性格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以调整和改善。
内向不合群的影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除了日常表现不同,性格也会不同,而不同的性格,在个人未来生活和工作中,也会有所影响,甚至是直接的经济收入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未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
蒙特利尔大学的一项跨越近30年,涉及3000多名儿童的新研究发现,小时候不合群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在35岁时比其他的孩子收入更低。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尽量控制了变量因素,比如父母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家庭结构和邻里贫困程度等等。发现孩子在35岁时,不合群的孩子收入要比其他的孩子收入累积要少77000美元。
而最"亲社会"的孩子,也就是那些帮助体贴他人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找到高于平均的职业。
这个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小时候合不合群,与未来职业发展和经济收益有着很大的关系和影响。
其次是社交能力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交能力,也会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
社交能力强,很多时候性格往往也会更加乐观坚强,勇敢坚韧,热情有胆略;不合群的孩子,缺乏或者是较弱的社交能力,则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和处事的态度。
最后是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
不同的性格,对于主动或者被动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观态度不同,得出的体会和感受也不同。拥有乐观热情性格的人,更能融入社会生活,也拥有相对更加健全的人格。
不同性格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乐观阳光的孩子,往往生活更加热情自信,而不合群逃避社交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加不愿意主动参与社交,孤独而沉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影响。"
不合群的性格,终究是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父母要从小就锻炼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这样做:
首先,营造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里可以放松自如地活动。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安全感的来源,也是最信任的人,从父母这里得到的信心和安全感,会有助于孩子和其他外界的人事物接触。
其次,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回应他人的能力。心理学家叶壮老师说,孩子不合群内向,要注意培养孩子回应他人的能力,即使自己不主动参与对话互动,至少在别人主动打招呼参与活动的时候,懂得回应别人,慢慢培养孩子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然后,多给孩子创造和别的小朋友等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可以在休闲的时候,多带孩子去游乐园玩,看看其他小朋友的玩法,或者带小孩子在家附近公园或者上下楼梯碰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主动打招呼,问好,或者和邻居其他大人说好,去别家做客等等。
再次,父母结合具体不同的情境场合,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社交规则和意识。比如其他朋友亲戚到访的时候,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分享自己的事情,交换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合作做游戏等等。遇到矛盾不愉快时,先学会两个人友好商量,实在不行再找父母说等等。
最后,父母多给孩子一些耐心,自信心,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用心慢慢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过程,或多或少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是多理解孩子的感受、想法和看法,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当众批评打骂孩子,给自己一份尊严,孩子会更加感激你。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是在小时候就形成的,父母要多给予孩子关注和重视,好好陪伴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乐观开朗的孩子。

作者介绍:实实在在职场人,专注育儿教育和家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