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有限责任家庭》,家庭的频率创造孩子的奇迹(上)

《有限责任家庭》,家庭的频率创造孩子的奇迹(上)

《有限责任家庭》是心理学家李雪即《当我遇见一个人》的姊妹篇,她以感性的文字,通透的智慧,淋漓透彻的文字,把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定位觉得精准而又细腻。

在关系中守住界限”是教育的重要方向,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只能对自己负责,做个清醒的有限责任人”。书中一段话让人读着舒服,直沉入心底,仿佛作者能窥见我们灵魂深处:

我想爱你而不是抓着你,

欣赏你儿不须评判你,

参与你而不会伤害到你,

邀请你是不必强求,

离开也无须言疚,

批评你但非指责你,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如此你我的相会,

就是真诚儿能彼此润泽的。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解读孩子和我们如何在关系中彼此成就自我,成长自我,让我们构建一种良性互动的可持续性积极性的家庭生态环境。

01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在最初满足婴儿的全能幻想,顺从他,顾及他,和他同调,当婴儿的全能幻想满足后,妈妈适当的得体退出,让婴儿经受挫折,从而获得成长。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足够好的妈妈能养育出具有真实自体的孩子。

足够好的妈妈在婴儿出生前后,会处在原始母爱贯注中。

这个时间,妈妈要跟随孩子的感受走,这是种共生的状态,就是说婴儿自发的状态要被妈妈及时捕捉到,妈妈与他交汇时是喜悦的,孩子感觉到自己被认可和接纳的。如果妈妈是抑郁的,婴儿感觉到妈妈自身凝固的特质,而无法看见自己,于是婴儿会为满足妈妈需求隐藏真实自我,而呈现出虚假个体围绕着妈妈转,以这样方式让自己存活。

足够好的妈妈能满足婴儿的主观全能感,会给婴儿适当挫折。

早期是妈妈全能满足他,让她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体,自己创造了世界,随着孩子的步步长大,妈妈得体退出回归到自己的世界,做回自己,让孩子明白任何事并非以她意愿为转移,这时他就会协商。此外足够好妈妈能忍受孩子无情的使用和打击,妈妈要在这种打击中幸存,孩子才得以发展出真实的自我。

我们在面对孩子、亲人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以下自己的心,看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在分裂位置?话说出口是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远?处于爱的位置时我们要有同理心,不评判不说教把自己对事情的感受传达给孩子,他自然会领悟,如果我们去说教,孩子自然和我们对抗,带着觉知心做到内心合一。

这要求我们做一个结实的父母,用自己良好的生命状态引领孩子成长,所谓状态影响状态,心情影响心情”,仔细观察我们自己活得绽放的父母,孩子的内心是丰盈的。

育儿理念的冲突实际上是家庭权利的斗争。

父母表面上看是各抒己见,深处剖析,就是谁说了算,谁说了占上风。这时父母应该互相包容,女的要有包容心,倾听老公的说法去理解和接纳他,处理好夫妻关系,双方共同协助孩子成长,妈妈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自由,爸爸进行有条件的管教。

02从虚假自体走向真实体验

什么事虚假自体?它是指无法体验到关系的安全感和相互满足感,他会为寻求对方的关注做努力,从而失去了自我,太过极端引发严重的人格障碍。孩子会呈现出一种不协调感,肢体语言僵硬,强迫性重复。

我想起了邻居小刘,她总是时不时给孩子发出信号,几点吃饭,几点喝水,几点睡觉,她都列了个清单,孩子成了她的附属,完全迎合母亲的需要,母婴之间缺乏互动,孩子的真实感觉她看不到。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一直喜欢取悦于人,因为持久的无力感让他为努力适应外界关系而让自己变得优秀。耗尽孩子的生命能量。

虚假自体不能独立存在依赖他人建立的关系,总是界限不清不敢拒绝别人,意识无法放在自己身上。

这让我想起了香港艺人阿娇,她和陈冠希恋爱时不断取悦对方,失去真我,直至分手。后来和赖私国结婚,依然这种相处模式,她频繁出席各类活动,而赖私国潇洒的不行,经常和名媛聚会喝茶,就连阿娇平时买个包也要看老公脸色,这是虚假自体客观存在的表现。

要想从虚假自体过度到真实自体,要给予无条件的爱,在这个抱持性成长环境中成长,具体做法,接纳自我,允许自己犯错,允许有负面情绪,看见自己内心的不安,想想不安后面的心理机制。守住自己内心界限敢于向外界发声。真正的体验是无论结果如何,都为自己负责我向世界发出善意,得到回应很好;没有回应,我也保持内心的宽广和平静”。

03平衡自恋维度和客体关系维度

脆弱自恋是指任何是必须顺顺利利进行,但凡有一点差错,就会觉得自己崩溃,他们对时间缺乏概念。

表现为倘若对方没有立即回应,就会觉得整个人深受打击,就回到了婴儿的全能自恋模式中,而作为一个长大的成年人表现为依赖伴侣,比如有些女的和老公聊天,他不接电话,女的就各种臆想:他是不是故意不接?她是不是有外遇?”等等。自己也会陷入没时间观念的狂躁。

我刚参加新手写作训练营时,刚开始是兴奋激动,想到要去收集什么素材?怎么起标题?语言上做什么改进?主题如何定位?还有格式排版……脑子一连串问题,虽然听了微课,多少有点茫然,在和那些优秀创作者想比较,自卑感跌入低谷。理性脑作为一个工具在履行规划,整合任务,情绪脑却在三番五次捣乱,主断大脑的正常发挥,会出现莫名焦虑。头脑怎么想的就希望事情立刻变成那样,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我现在觉察到我需要接受事情本来的样子,一个如实如是的世界,刚开始什么也不会这是事实,它不会影响一颗活在当下的、觉悟的心。如果要好好学习写作,要有个时间观念,它需要等待和规划,一点点花时间去做。而无论如何,我可以享受此刻,而不是等我拿了优质创作者的称号才心里美美的,任何事都是有过程的,这就是现实的时间感。

我们要学会体验痛苦,保持觉知,当下发生的事情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

我们不能因为没达到预期目标攻击对方或者自己。2019年4月上海17岁的男孩子在妈妈的再三批评和指责下果断跳下高架桥,当时孩子因为不遵守校规,被老师说教,心理已经受挫,妈妈显然没有看到孩子感受,全能自恋的认为我是对的,你就是错的。这样的妈妈不断给孩子传递焦虑和不满,孩子的底限终于被压垮,采取极端逃避的措施。心理学界权威曾奇峰说过:过度焦虑的母亲,会把不能消化的情绪,投射给孩子,孩子不能消化,就会把孩子的人格容器”撑破,各种能力就会受损。”

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可以有韧性和宽度来接纳生命中的意外和不完美,不能活在自恋当中,凡事如我所愿,稍有不如意就该去死。

自恋维度和客关系是可以相互依存的。关键在于恢复真实自体,使二者不冲突。而现实中往往二者难以平衡。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他就是隔离客体转而只关注自身,希望凡事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于客观关系自己认为好就可以了。

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沃兹是个电子天才,APPLel和APPleIl都是他设计的,时任总裁把员工编号1”给了沃兹,编号2”给了乔布斯,而乔布斯很不满,非要1”号,还大发雷霆,痛苦流涕,最后自己想出解决方案编了个0”号员工,从0”号员工的故事,可以看出完全自恋者的特权意识。

生活中有些男的认为我能赚钱不家暴,就是完美老公,妻子不该有任何不满意”。有些妈妈认为:我天天像直升机一样围着孩子转是为他好 。” 这些都是自恋者的主观意识。

要想平衡二者关系,需要我们时常觉察自我,审视自我。放弃内心的执着,回归当下,依照本心活着,就能建立与实物或他人的真实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