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花钱参加手工活动,结果由妈妈代劳,如何减少对孩子的不当干预?

今年的中秋节,闺蜜家女儿所在的早教中心提前举办了一场精彩的嫦娥奔月庆中秋活动,活动内容是亲子合力制作小兔子灯和冰皮月饼。

当闺蜜和其女儿忙着做手工时,耳畔总会传来其他父母此起彼伏的声音,别动别动,材料都被你毁了,到时候又是啥作品也完成不了。”

哎呀呀,弄得一团糟,你别添乱了,去外面玩吧,妈妈一会儿就都给你弄好了。”

在父母大庭广众之下的说教声中,很多孩子都已经自顾自的四处奔跑玩耍,而本该孩子动手做的手工,却被父母全权代劳,还不时的相互交流着若不是自己帮忙,自家孩子的手工品那简直是错误百出、惨不忍睹……

花钱参加手工活动,结果由妈妈代劳,如何减少对孩子的不当干预?

这边的父母还在努力完成着手工,那边就已经有父母大声叫喊着自家的孩子,宝贝别动,来拿好你的兔子灯和月饼材料,先让我拍个照发朋友圈里。”

宝贝,今天很不错哦,我们参加的这个亲子活动有不少人点赞呢。真棒。”

沉溺于拍照留念发朋友圈获点赞的父母,似乎全然忘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整个亲子活动当中,父母不是怕孩子出错,阻挠着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动,就是要求孩子不停地摆拍,配合自己强烈的晒照愿望。

每次活动结束后,不知道孩子能有几分是真开心,但我想,每逢活动配合家长拍照的必备节目,肯定是孩子最熟悉的。

一个小小的亲子活动上,父母都能花式干预这么多,那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只怕亲子关系在父母操不完心的行为中更加紧张。

尹建莉老师就曾说过,无端地、经常地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虽然很多父母纷纷牺牲自己的时间,专门请假出来陪孩子参加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但孩子们却对手工活动似乎没有太多特别的兴趣和感受,因为在父母的代劳和摆拍干扰下,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早已变了味。

一.过度干预”是一种错误的爱的方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研究者发现:父母干涉多的孩子常过分挑剔自己,相对不自信,且会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增大了他们患抑郁或焦虑症的风险。

投射性认同

父母通过干预”产生的暗示信息从而形成了孩子的行为,这一轨迹在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中称为投射”,即父母不当的过度干预,就是间接的向孩子表明他们做得不够好。

而孩子对暗示信息的展示行为,则被称为投射性认同”。即孩子在父母长期过度的干预下,纵然是犯了轻微错误,也会害怕并责怪自己做得不完美,需要依赖父母的评价和帮助,无法认同自己,陷入自卑中。

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由Melanie Klein首先提出,后来经历客体关系学派的分析师们发展与演绎,逐渐成了现在的概念。 在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通俗点来说,我把自己的东西投射给你,并且诱导你身不由己地按照我投射给你的方式去对我进行反应。

所以,父母过度干预”是一种错误的爱的方式,唯有切断投射——投射性认同”,即父母转变思维,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才能摆脱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的束缚。

二.家长如何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干预呢?

01.父母建立自己的爱好库,减少对孩子的透支给予

高晓松曾在《奇葩说》里说,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人格,他们不配有自己的亲密关系,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世界里只有孩子的父母和不断成长中的孩子相濡以沫久了,自然会产生很多矛盾。

而父母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后,自然无暇顾及孩子身上的细枝末节,这种抓大放小的管理模式,反而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孩子在独立做事,独立判断中,潜能也会得以发展,所以,距离产生美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父母不仅要积极开拓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在没有生命和健康危险的前提下,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时,任由孩子自由发挥,不要一味地透支的给予”,否则,给予的越多,父母就会期望孩子更多地回报,会更加强势的插手干预孩子的事。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02.父母干预的少,孩子获得的能力才多

作为孩子的引导者,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小失误,一着急就越俎代庖式的干预。

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

可见,孩子缓慢,孩子出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父母不能借由此就强势干预,代劳孩子的一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产生了强烈的要求自己做事的意识。

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发展特点,让孩子自己动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这个想办法”的过程,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动手机会。

孩子也从独立做事的体验中,在不断试错的调整中,获得的人生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身心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畅销书《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的作者心理学专家陆惠萍也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能做的事情不能由家长代劳。家长每为孩子代劳一件事,就等于减少了一点孩子将来在这个社会中的竞争力。”

所以,父母要放平心态,即使孩子在做事过程中出错,需要父母适度的帮助,也要让孩子尽量独立完成,毕竟自己的代劳行为犹如揠苗助长,让孩子错过自纠涨经验的学习机会,而且,错误的经历也同样有正面教育的价值,父母的不当干预,才是让孩子失去宝贵的成长机会。

过度干预

03.父母提供选择框架,减少自身焦虑式过度干预”

父母对孩子过度干预的态度,其实反映的是父母自身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因为父母不信任孩子有内在的自我成长调整的力量,总凭借强权以爱”的名义不停地干预打乱孩子固有的成长节奏,也使孩子陷入不自信中。

父母可以尝试把宽泛的大任务拆分为具体的小框架,让孩子在框架内容里的A或B间自主选择。

比如做手工时,若父母说你怎么连个小兔子灯或月饼都做不好呀”。这只会让孩子在手工这个宽泛的内容里无所适从,自然就会出现不耐烦、不配合的举动,而父母则会更加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从而产生焦虑,习惯性的去代劳。

如果父母从一个明确的小点入手说,你能帮我选一下,这个小兔子灯是贴蓝色的还是红色的纸吗?你能帮我把你喜欢的是圆形还是正方形的彩纸拿过来吗?”

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能有效减少父母焦虑式的干预。

过度干预

当然建议父母少限制干预,并不是要让孩子放任自流,当孩子出现原则性问题时,父母必须及时干预,就像树木需要修剪多余的枝叶,才能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通过亲子活动上家长们的表现,让我更加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若父母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式总是停留在代替孩子成长,而不是放手让孩子自我成长的话,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那参加再多再贵的活动,又有何意义呢?不过是丰富了父母的朋友圈内容,获得了一圈自我满足感的点赞而已。

所以,先是父母与时俱进的良好家庭教育,再去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才能给予孩子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最后,借用尹建莉老师的书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与大家共勉。

蒙台梭利